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吾言之吾心
吾言之吾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3,069
  • 关注人气:4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0.950:餐饮中的教育文化

(2018-02-27 22:58:27)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0.950:餐饮中的教育文化

今天看了阚兆成老师的博文《最好的教育,竟然藏在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可以90%的妈妈都忽略了》。文章分为三部分:餐桌上,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餐桌上,可以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餐桌,是教养的课堂;餐桌,可以让学生学会自理。

文中,字字情真意切恰中肯綮,不禁让我想到有关的餐饮中的教育文化!

一、被忽视的餐桌上的文化教养

春节期间,看望八十多岁的沈姨。虽说,八十多岁,却有一颗年轻的心,坚持三十多年剪纸创作,是当之无愧的民间剪纸艺术家。四年前,市电视台都市栏目,曾经专门报道她的剪纸艺术。

知道我学佛,沈姨这样对我说:“我不信佛,但我的父亲信佛,很虔诚的。每天都要做功课,每餐前都要供佛。”之前,沈姨讲了自己的母亲身患重病,父亲动员他们兄妹们在佛前许愿,让母亲大病得愈!从这个故事中,我知道“不信佛”的沈姨,确实感到学佛是一件大好事。

嘴上说着“不信佛”的沈姨,鼓励我:“念《金刚经》等佛经有好处,不仅自己好,对家人和周围的人都有好处!”沈姨的开明,是我始料不及的。我的坚持诵读佛经,有她这个做长辈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去年暑假到博山正觉寺参加教师禅修时,每次过斋前,都有一位法师到佛像前做供奉状,而且口中都诵读专门的经咒。所有过斋的人,斋前斋后都有相关的诵读经文。我当时仔细研究过那些经咒,是表示敬畏和感恩意思的。想到孔子在《论语》中的一句话:“虽饭疏食,必斋如也”!

不管是相关饮食节目的报道,还是家居或者聚会餐饮,很多人都把色香味俱全作为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对大自然对于他人的感恩之心,这种教育意义都在从饮食文化中退出。偶尔有人提及,也被别的一些话题岔开了。当吃穿住行,都开始打着文化的旗号大行其道的时候,其中本来具有的的教育意义被忽略了!

是我们的教育做得足够好,不需要多此一举了?还是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或者说自己也没有接受过更不用说去传承这种优秀餐桌教育文化?

二、是谁亵渎了“粒粒皆辛苦”

每次在食堂吃饭,看到那么多剩下的饭菜被倒进了垃圾桶,总有一种暴殄天物的感觉。餐厅有着大字标语:“惜食就是惜福”!我感谢贴上这个有教育意义标语的人们,同时感到这种教育是不彻底不完善的。

在博山正觉寺禅修期间,我们吃的都是没有腥荤的斋饭,每次饭后,都用白开水将粘在饭碗上的饭粒冲干净喝下去。法师们在上课的时候,亲切的称这冲饭碗的水叫“惜福水”。在这个时候,我又想起了少年时诵读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知道,这样做才是对这句诗最好的解读。

同时过斋的,有十来岁的孩子,有年近逾古稀的长者。他们虔敬的神情,深深的震撼着我。说实在的,一周的文化课,没有一周的餐桌上的体验来的深刻。

我想到第一次去正觉寺寻求自己喜欢的书籍时,一个天津籍的年长的义工,见到了午饭之间,极力撺掇我到斋堂用餐。我当时觉得免费得到了好几本自己喜欢的书,不去用餐是一种应有的矜持。现在明白,当时失去的是一次接受餐桌上教育的机会!去年暑假,在禅修班学习了七天,每次过斋给我的教育都是难忘的,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我接受的餐桌教育文化的总和。

我与张老师常常谈及餐桌上的文化,说到餐桌上的“食不言”和食堂里七嘴八舌不绝于耳的嗡嗡的说话声,谈到“粒粒皆辛苦”与浪费掉的饭菜。在不能改变大环境的时候,就从自己开始先做出一个好的榜样。实际上,对比禅修时斋堂里的体验,自己的做法已经不合格了——如进餐时说话,如没有让餐具中留下饭粒和菜汤。

三、以不浪费资源的名义

曾经看到这样一篇关于某发达国家餐桌文化的报道:

一位负责人,到国外看望相关的工作人员,出于表达对工作人员辛勤付出的感谢,在某个餐厅点了丰盛美味佳肴慰劳大家。等大家离席的时候,餐桌上还有近三分之一的饭菜。当一伙人向餐厅门口走去的时候,却被工作人员叫住了,原因是被要求妥善处理留下的剩饭剩菜。

这位请客的负责人,不禁有些恼火:“我自己出钱,照顾你的生意,你管得着吗?”工作人员见劝说无效,接下来就要拨打投诉电话。其中的工作人员熟悉当地法律法规,立即赔礼道歉将饭菜打包带走,才平息了风波。浪费饭菜在当地是违法的。理由是:虽然购买饭菜花了自己的钱,但是浪费饭菜就是浪费国家资源,餐厅工作人员有权制止乃至举报,情节严重的要被拘留罚款。餐厅工作人员,如果置之不理,就是犯了渎职罪!

我这样说的目的,是因为当有人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会说那餐桌上的浪费都是一件小事,不管是教育者或者是被教育者都不可能拿出更加宝贵的时间精力关心这些小事。难道我们的国家资源不需要被珍惜节约,难道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是言行不一!

试想,我们在餐桌上忽视了很多教育细节,却在其他方面多方面的增加教育投入。在教育过程残缺或者教育细节中有漏洞的时候,我们的教育肯定会事倍功半。

三、结个善缘

首先说明一下,在禅修班学习期间,我们的班主任就是寺院里的妙兆法师。妙兆法师大学毕业,出家之前是某企业白领。曾经是博山正觉寺大学生禅修班第一期的学员,在那次禅修中更好的认识了佛法,结识了正觉寺当家人仁炟法师,与佛法结下了不解之缘,最终出家。

学习期间,妙兆法师与学员们拉家常。知道妙兆法师在家里也是独子,抛弃了每月几千元的收入,过上了没有“五险一金”没有个人收入的出家人的生活。坚定了出家决心的妙兆,非常幽默的说,自己当时一离开寺院就生病难受无比。后来决定出家,也顾不得独子要传宗接代的事,虔诚跪拜请求观世音菩萨做好父母的工作。后来,妙兆法师的父母也就平静欢喜地认同了他的决定。

妙兆法师和其他法师一样,对于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造诣,唱诵梵呗音特别有魅力。课间休息时间,妙兆法师也应邀唱诵一段,学员们随着唱诵,非常殊胜。特别是早晚撞钟的时候,妙兆法师要在撞钟的同时唱诵相关的经咒!学员们常常凌晨四点以前,到撞钟楼听妙兆法师唱诵并参与撞钟仪式!

禅修班就要结束的时候,望着年轻的妙兆法师(比我小十八岁),心中常常升起一份不舍。是七天来朝夕相伴的指导,还是妙兆法师像其他法师那种无怨无悔的担当?总之,与妙兆法师总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

禅修期间,我们上了一次禅修茶道体验课。在相互分享品尝师兄的茶艺的时候,一位年长的义工,提醒我们去品尝妙兆法师沏的茶,说是“结个善缘”!我与几个师兄恍然大悟似的,品尝了妙兆法师的茶,尝到了绵软醇厚和其中的一丝丝甜味。当然,各位师兄在品尝我沏的茶时,也不吝赞美之词。

我知道,那一刻,或者说是禅修茶道课上,我们品的是茶,参的是茶,体验的是佛菩萨的悲悯情怀和智慧!

禅修茶道课上的一些具体细节,曾经多次让我动心并有所感悟。在禅修后很少践行,是让我感到遗憾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