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0.943:拜年时节话一“拜”

(2018-02-20 21:48:43)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0.943:拜年时节话一“拜”

不管是大年三十晚上,还是初一,都看到群里的红包和各种拜年祝福。

网络支撑起新年的祝福和热闹的背后,让我感到有些失落。拜年中,“拜”是一个关键字,也是一种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所在。这个“拜”字中的文化内涵是什么?我很想与朋友们分享一下自己的一得之见。

一、大年初一给长辈拜年

拜年,作为华夏习俗,不知始于何时。

小时候,听父母讲过,大年初一晚辈要给长辈拜年;同辈人中,年轻的要给年长的拜年!严格而言,拜年是要磕头的。当然,磕头后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或者糖果之类。

只是小时候真的拜年的时候,父母嘱咐我们:磕头不兴了。(我家虽然是书香门第,因为成分不好,在那个时代做事也就格外小心谨慎,以免少有不慎就会成为批斗的典型)进了院落,就喊:“某某(或大爷大娘或爷爷奶奶或叔叔婶婶或哥哥姐姐等),给您拜年了!”屋里的人听见了,就让进屋里去。拜年的人,立即说出:“某某,过年好!”主人含笑应着“好好!”若是祖辈,常这样说:“你爷爷奶奶好!”,或者“你爸爸妈妈好!”;若是叔父辈,常常要说:“也向你爸妈问好!”拜年结束后,晚辈们要带回这种问候。

这种问候和祝福中,有一种相互沾祝福问好的喜气的意思。

见过有晚辈跪倒在地叩拜的,极少。那个时候,觉得这样叩拜是封建迷信(当时的社会文化教育就是如此),可是觉得更加亲切实在。因为我虽然小,但是从叩拜着和被拜者的神情中,我看到一种更加亲切感人的东西在。

后来参加工作十几年后,一个同事说起他们那里的风俗:拜年是真的要跪下磕头的。想到这些,感觉同事挺幸福的。当年虽然仅仅口头上说“过年好!”,心中确实真有一种给长辈们跪拜的心意!

一句“拜年”和“过年好”,显然不如那真诚的深深的跪拜,来得更有分量。十九岁作了教师以后,一种无形的力量,拉着我回归优秀传统文化,常常苦于不得其门而入。现在想来,简化的拜年仪式,就像是简化的汉字一样,失去了很多本来具有的意义。

后来,我在研读先秦两汉散文之后,明显觉得这个时期的文字比后来的文字更加质朴和富有力度。熟悉文化历史,不难知道,这段时期,上至君王下至平民百姓相见时表达非常尊敬的礼节就是跪拜。

二、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成长的根

近日看到冯骥才先生的一篇文章,《年味的淡化,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其中谈到一件事情,拜年不仅是指拜长辈,更有一种礼拜天地山川社稷鬼神的意思。稍微有些传统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种习俗。

以前,因为人们对于大自然知之甚少,人们的生存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大自然的赐予。在逢年过节之时,礼拜天地山川社稷鬼神,很容易被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生存发展中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却忽视了对于大自然和种种未知事物和规律的敬畏。当然,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也感受到了这种妄自尊大带来的种种危害和副作用。大自然以它特有的方式,教训自以为是的人类。让人类,对于大自然对传统文化重树应有的敬畏!

 孔子言:“君子有三畏:畏天,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应该敬畏大自然;敬畏那些为多数民众谋福祉的人;应该敬畏那些洞悉人生宇宙真理的人的言论。

想起一个细节,过年的时候,忘记了是大年三十晚上或者初一早上,母亲总是一个人悄悄地在院子里放一个牌位,上面是父亲写的三个字“天地君”,在这个牌位前的香炉里,母亲会非常虔敬点燃三支香。不识字的母亲,从来没有给我解释过什么!虽然我几次想问母亲这样做的究竟,但是母亲都非常果断神秘地制止了我的发问。她的虔敬,只是让我升起默然的敬畏!

后来知道,“天地君亲师”应该是连在一块的。那亲,不仅包括或者的亲人,而且包括长眠于地下的祖辈。大年三十这天,都要到林地给祖宗上供的。如果不能去上坟,就要在这天晚上摆上好酒好菜,给祖宗分享上供。记得,有一年我做了一件荒唐事。可能因为当时有点饿,急着吃水饺。就抢先坐到没有撤供的供桌的座位上,母亲毫不客气的将我一把拉下来,少有的生气的神情!

关于“师”,父母教育我们敬重老师,父母也都非常尊敬老师。我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曾经做过教师。

    现在回想起来,没有对于天地君亲师的真正的敬畏,自己是很难成人的。想想自己在成长路上走过的弯路,真想后来者能够汲取教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