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941:挖掘自身的卓越教育力
(2018-02-19 18:38:28)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0.941:挖掘自身的卓越教育力
——读波兹曼(美)《童年的消逝》有感
《童年的消逝》,是美国媒介文化大师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从历史纵和现实横的角度,阐释了这种不利于儿童成长媒体文化环境形成的因素。作者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让我们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面对。
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的著名美国教育家杜威,早就有过论断:就是现代文明的发展,不是让教育(培养儿童成人)变得越来越容易,而是让教育的难度越来越提高了!
一、媒体发展,呼唤卓越教育力
最近经常看到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其中有较大影响力的是《孩子的成长拼的是家庭的综合实力》。有人说,文章有所偏激,接下来一篇文章《家庭的文化实力决定孩子的成长》,则是让人不得不认可!
随着印刷影视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学习用的各种媒体极大丰富,客观上学生学习成长的道路更加宽广。于此同时,纷繁复杂的媒介文化,又在很大程度上瓦解和破坏者儿童成长的恒动力。这种瓦解和破坏,不仅指向未成年人,也指向那些心智并未完全成熟的成年人。
“不想学习”“不用功学习”“不会学习”“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无动力”“学习兴趣不能持之以恒”等,成了家长和学校老师们,在观察儿童学习生活中常用的一些词语。这不仅仅是一些话语或者文字上的评价,更是落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上的一个沉甸甸的重担。
作为教师或者家长,能不能成功的屏蔽那些负面文化信息,或者能不能将这种负能量转化成一种正能量,在考验他们的能力的关键所在!毋庸置疑,这种能力,不管在家庭或者学校,都具有,但是都比较弱。具有较高教育转化能力的教师和家长,自然就是教育水平高能力强。仅仅停留在谋生基础上的家长和教师,这方面能力往往是较弱的。
二、卓越教育力,需要打破瓶颈
由于家长因为谋生,或者为了提高家庭经济水平的需要,把更多的时间给了赖以谋生和提高收入的职业,陪伴孩子学习成长的时间越来越短。“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已经像是一把利刃深深刺在家庭教育的软肋上。即使在有时间或者空间的情况下,如何陪伴能不能有效陪伴孩子成长,都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家庭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呼唤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这种成长,有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修正的问题,有沟通交流艺术提升的问题,有一个具体教育内容和沟通交流平台的问题。政府组织倡导监督执行的“四德”(诚德、孝德、爱德、仁德)教育,自中央到地方的“反腐”风暴(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确实对于改善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方向对了,接下来就是细节和具体内容的逐步落实的问题。教育人,是一项最艰苦细致的工作,可以说是一个最精致的过程。不仅是个技术活,更是一种艺术。有个比喻非常恰当: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带动另一片云。“文化扶贫”“艺术扶贫”,则是一种重要的推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也以各种各样形式,筑起捍卫童年文化环境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的力量重要,人的相互影响带动作用同样重要。作为教师或者家长,利用好学校或者家庭这个重要的文化阵地,首先通过读书学习实践不断提升完善自我,真正拥有悲悯情怀和足够的智慧,甄别扑面而来的文化信息,同时培养自身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具有丰富充实的精神生活。只有这样,教师或者家长,才能真正具有教育儿童成长的软实力!
也许有些教师或者家长,觉得自己品德修养不够或者专业艺术不足,可以从传统文化“教学相长”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管父母子女之间,还是师生之间,需要建立起一种利于他人和社会国家繁荣富强的成长文化。有了这种基本文化,再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师徒互促”的制度文化或者“成长公约”,努力成为自信自律助人的人,努力建设一个自信自律助人的家庭、社会和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