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938:拜佛文化与其他
(2018-02-16 20:32:44)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0.938:拜佛文化与其他
一次去淄川的普照寺,看到一位信徒拜佛,身边一位义工悄悄纠正了她的动作。这位信徒,看样子也五六十岁了。一个五六十岁的人,不会拜佛。我会吗?我扪心自问。不会,一个声音清晰的回答。
原先,我所理解的拜佛就是在佛像前叩头而已。
今年暑假,到博山正觉寺教师禅修班学习,跟着禅修班的学员集体跟着老师学习了拜佛。但我并未真的清楚明白,因为在我看来,听老师讲后与以前理解的拜佛与叩头没有什么两样。
于是留心观察到寺院里的善男信女,看着他们虔诚的叩拜。无意中发现,几乎没有两个人的叩拜是完全相同的。
禅修班夏令营期间,三四百名学员一起参与了拜山活动。主要仪式是三步一叩,总行程一千多米。一路拜下来,对于拜佛的基本动作有了一个深刻的感受。整个过程,除了肢体的劳累之外,就是心灵的放空轻松和悲悯情怀的油然而生。
禅修班夏令营即将结束的时候,同宿舍的几个学员相约到正觉寺各个殿堂拜佛菩萨像。庙宇森森的正觉寺,有着许多的佛菩萨像,一路拜下来,汗水湿透了上衣。特别是在佛塔上叩拜时,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上佛塔时,我的膝盖疼得厉害,往下走的时候,膝盖竟然不疼了。
禅修班夏令营结束前,因为自己的一个困惑询问班主任老师(寺院的一位法师):“为什么背过《楞严咒》后,却忘掉了《大悲咒》?”老师告诉我:“建议你坚持拜佛试试。据说星云大师,曾经因为头部受伤曾经能诵读的佛经几乎全部记不起来了。后来,星云大师坚持拜佛,不仅恢复了记忆,而且记忆力比以前变得更好!”
我趁机向法师请教了拜佛的文化内涵。法师告诉我,额头叩地时,掌心朝上,是指承继佛菩萨的悲悯智慧和力量,接下来掌心翻转朝下,是将佛菩萨的悲悯智慧和力量,传给芸芸众生。在那一刻,我更深刻的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叩拜中有了这种文化理念,让我在每次叩拜中得到了一种悲悯智慧和力量!
从那以后,拜佛从一种看似简单的仪式,变成了一种非常具有仪式感的所在。从那一刻起,我一直坚持每天的拜佛。礼拜众生及佛菩萨的事情,经过这种仪式感,变成了我的一种自觉行动。
在拜佛的过程中,我头脑缺血眩晕的症状消失了;在拜佛的过程中,我的记忆力变得更好,头脑更好使;在拜佛过程中,我心中的戾气减少了,如婴孩般柔软善良向上的心量增强了;在拜佛中,我学会更多欣赏他人的长处和优点;在拜佛中,我减少了不必要的争执,学会学会更好直面改善提升自己的人生!
现在,我明白了拜佛中的深刻含义,明白了拜佛中的种种美好。拜佛和诵经,成了相辅相成的每天的必修课。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会主动的与身边的亲朋好友交流,让他们对于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更多了解。有愿意参与学习的,我会倾其所学帮助他们。
后来,我向身边的亲朋好友推荐拜佛的种种利益。有些人听进去了,但是难以实行。后来看一些相关的博文,就是叩拜礼,在跪坐盛行的时代(先秦两汉以前),是人与人之间交往中最普通的礼仪。那个时候,两个人跪坐着,相向而坐,叩拜是最寻常不过的表达对对方敬重的礼节。我之所以很快接受了跪拜礼,就是我有着跪坐和诵读佛经的基础。
在跪拜中,我的背部颈椎和肠胃不好的毛病,都会减轻。狂躁的毛病和隐隐诞生的戾气,也会应为跪拜而逐渐消失。跪拜中,上身前倾,有利于气血更加顺畅的疏通背部,有利于任督二脉贯通,有利于身体内阴阳的平衡。一位法师曾经写过这样一篇文章——《拜佛是有益身心的一种活动》,我反复阅读后,更坚定了我坚持拜佛的好习惯!
寒假前,看到校园里的宣传栏和教室的墙壁上,都张贴了关于反邪教的内容。现在很多人,会受到邪教的蛊惑。邪教有机可乘,就是因为人们对于佛教或者其他宗教真正的文化精髓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自己涉猎了佛经有关内容,希望自己的心得能给大家利益身心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