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07:美在心中的“靓照”
(2016-12-17 13:36:26)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407:美在心中的“靓照”
提交征文,需要附加一张生活“靓照”。我请同事帮忙,照了一张我捡拾起地上废纸和饮料袋准备放进垃圾桶的照片。
照片上的我,透着一种褪尽浮华内心丰盈愉悦的内在美。
一、 寻找课堂上最美的自己
五年前,上了一年初一的《思想品德》课。一开始,有些抵触:授课内容假大空,教学方式死记硬背。
接触到的思品老师和思品课,却让我耳目一新。下面是三个上思品课老师的事例:
一位老师,利用自己外出或者学校里的一切机会,拍摄下现实生活中感人的照片和视频,将这些内容配上文字,制成课件,在思品课上播放,常常感动得孩子们以泪洗面。
再一位老师送课下乡镇到我们学校,授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我明显感受到他的课堂很受欢迎。
与他交流,他说:“每周两节思品课,我把其中一节上成主题班会课。”(他是提升了主题班会的质量——把主题班会当成了一种比较规范的课程资源去开发,又让思品课更接地气。)
与我上同一个级部思品课的,是一位参加工作不久的艺术系毕业的美女。她的公开课,常常有课本剧,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表演中,有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美好品德教育的渗透。
每位教师,都在课堂上展示了最美的自己。我最擅长的是什么呢?
教学中,我发现思品课上的内容与《论语》等经典存在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我开始着手撰写“《思品》与《论语》系列”。课堂上我联系学生行为习惯,贯通古今中外经典。
后来校刊《绿野》上全完刊登了这个系列,学校一千多学生人手一本。“如果能进一步拓展一下具体生动些,会更好!”负责编写《绿野》的张成双老师这样说。
这就是努力提升自己而尚有遗憾的课堂上的自己。
二、 美在不经意的点点滴滴
课上得有些顺手了,实际问题冒出来了。这个问题,从随手捡起地上垃圾说起。
思品课上讲,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优秀的自己,但是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并持之以恒努力。
教室走廊和校园的甬路上,总有废纸片和食品袋等垃圾非常扎眼的挑战着我麻木的神经。
我在课堂上讲:“从点滴小事做起,就从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开始吧,这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说了以后,学生在课堂上就“各人自扫门前雪”。
室内室外的不经意处发现的垃圾,仍在拷问着我的良心。
“我愿意主动捡拾起来,扔到附近的垃圾桶吗?”一个声音这样问我。
“不愿意,千百个人,为什么是我不是别人呢?”另一个声音断然拒绝。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我开始反求诸己,反思自己思想品德中的种种“伪冒假劣”。
我开始在自身的思想品德中“打假”:我第一次守着学生弯下腰捡起地上的垃圾,犹如搬起一块百十来斤重的石头,脸涨得通红,身上微微冒汗,就像是整个世界的目光都在关注我,就像是炽热的太阳要把握烤焦。
我知道这是自身的两个“我”在斗争,那个时候我开始特别注意自己情绪表情和言行的变化,通过各种优秀的文化为自己增添正能量。
五六年来,数千次弯腰,捡起地上的上万片垃圾(不要产生误解,值日生干得较好。但是我的办公室外面的空地是个旋风窝。值日生清理干净,上课学习去了,一阵风就会把别处的白色垃圾刮到这个地方来。)
结束语
我的弯腰行动,不仅使我办公室前的地方不再是学校的卫生死角,而且我感受到了这种行为给我带来的身心的巨大变化——我成了学校环卫中的“义务清洁员”。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一点点在清理着心中的垃圾和其他杂质,慢慢得给自己人生方方面面增添更多热情悲悯和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