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78父亲,是个沉重的字眼
当了父亲,知道做父亲的不容易。“子不教,父之过。”仅仅子女教育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
这是我在这个父亲节里感受到的,父亲的责任和父亲节同样受到关注。
文化中常常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要过什么节了,一般是过节者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怎么样了。
一、教师节就是一个例子
刚参加工作那一年,过了教师节。挺隆重的,有乡党委书记的讲话和报告,有鞭炮,有给老师专门做的衣服。
过教师节比较隆重的几年,都是教师的工资比一般挣工资的人工资低的岁月。说实在的教师节,就是教师们穷开心的日子。这种穷开心,不是装的,是实实在在的。
政府社会和绝大多数人,对于教师都有着非常大的好感。这种好感,更多的是同情。
从1984年恢复教师节,到2004年,教师节过了整整有二十年,教师的工资终于可以说超过一般挣工资人员水平了。之后,没有了以前过教师节的那种喧哗,每个老师都在思考如何更加珍视属于自己的这个日子。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和捍卫作为一名教师的高尚和尊严。
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过某种节日,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一种文化宣传和造势,是在统一人们的意识观念和行为。
这种文化上的造势,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种力量的集结,需要一种行动上的高度和谐和细节环节上的统一和一致。
今天是父亲节,我突然有这样多的感慨。
我觉得天下父亲,在这一天收到儿女们祝福和问候看望的时候,也感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
这种沉重,来源于父慈子孝的文化隔断。因为有段时间,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还有这样一种文化,或者就没有认真的把这种文化当回事。
这种现象,就如同人们有一段时间忘记了尊师重教,或者不把尊师重教当回事一样。
二、父亲节,是一个大且系统的课题
不是节日的时候有声问候,或者节日里看看父亲等这样简单。
父亲节,就是要重拾父亲的担当和尊严。
社会的发展进步,不仅要靠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团体,更要靠构成社会的每个家庭细胞和构成这个家庭细胞的更小的基本粒子每个人。
父亲与母亲一样,就成了连接这种文化的一种重要的纽带。这种连接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需要担当一定的积极主动的教育责任的。
真正影响和早就孩子人格的,不是学校而是家庭中的父母。没有排斥学校和教师重要教育责任的意思,而是父母和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占有更加特殊和不可替代的责任。
每个父亲和母亲,都是没有教师资格证的在职教师,而且是孩子的首任和终身教师。
当一切专职教师还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家长却要以自己的文化知识人格魅力去独立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任务。
不管孩子是在襁褓中,在母亲腹中,在幼儿园在小学中学大学乃至走向了社会和成家立业了。
这是一种无限责任,是一种无尚劳苦和光荣的事情。
很多达观明智的父亲,看到了和子女共同成长的事实。教学相长,不仅可以适用于师生之间,也适用于父子母子之间。
“父慈子孝”,孔子话语言犹在耳。父亲和子女,分别应该在慈和孝上做文章。
作为父亲的我,似乎更在《大悲咒》中悟到了“慈”的真正含义。一个孝字,则是包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当时天下父亲的座右铭,让我们共勉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