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70暑期培训:雨中难忘的记忆
(2016-06-15 17:46:59)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插播一条征稿信息:为媒体征稿------最难忘的暑假记忆。以叙事的形式写写你经历的一个最有意思或有意义的暑假,1500字左右,下周二之前完成,发至我的QQ邮箱,注明详细工作单位及姓名。(王维审)
NO170暑期培训:雨中难忘的记忆
看到这个征文题目,我立即想到了2007年的那个暑假。
已经过去快十年了,我与学校的几位老师还常常提起那次暑假培训。
与之交流最多的,就是张成双老师。那次培训中陶继新老师关于《做一名幸福教师》的报告,提升了我们对于诵读经典的见解。
也就是从那次培训之后,我和张成双老师真正踏上了经典诵读之旅。
一、若有机会,再参加一次
那一年的雨水特别多,几乎是三天两头下雨。培训地点在山东淄博师专,每天往返路程40公里。我每天都提着雨伞坐公共汽车中途换一次车,张老师每天骑摩托车来回。
“如果有机会,再参加一次那样的培训。”张成双老师情不自禁说。
“那是生命成长中的缘,可遇不可求的。”我说,“当时,我已经是40多岁,在参加培训的教师中是年龄比较大的,有很多人不理解,认为我是最讨苦吃。那次培训的名称是“淄博市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培训时间一个月,市财政为每个参加培训的教师拨款1500元。”
也许是三天两头的伏天的雨,让我们上百人听课的大厅不再显得那么闷热。偶尔一个晴天,即使开着空调,听课大厅也是热不可当。
我习惯了那年的雨水,每次到听课大厅和回家,都是首先甩掉雨伞上的水。每天都被一些新的教育思路和想法激动着,陶老师及其他培训老师的课,就像是滋润自己心田的及时雨。
也就是在那次培训中,我购买了《杜威教育文集》和《陶行知教育文选》,并在以后的业余时间认真进行了研读。
以后,教育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切,似乎都成了陶老师报告的一种延伸。这次培训成了一个原点,和从原点出发的一种指向。这种由原点出发的指向,后来一直被坚持。
二、我坚定诵读经典的信念
在参加培训之前,我凭着兴趣全文抄写了《道德经》及主要注释,并每天像品味糖果一样默默诵读。
一本《论语》,也被我翻看了不知多少遍,其中的一些重点人物和语句也大多有印象,特别是那个时候对于《论语》中的人物和言语常常有些不同于文本注释的想法。
陶老师在《做一名幸福教师》的报告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证明,诵读经典给教师学生家长乃至学校和家庭等带来的有益影响。
那个时候,喜爱经典诵读的我,心中就像大海一样起伏不定。有个声音告诉我,这里面有取之不解用之不尽的精神文化财富,另一个声音告诉我这些所谓的经典是糟粕会让一个人走入万劫不复的命运。
陶老师作为《山东教育》社总编辑和《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身份和经历,彻底的打消了我的疑虑。即使我不能取得诵读的真经,我也会坚持下去无怨无悔——只要抱着一颗赤子之心,诵读经典的过程就是一份付出一份收获。
诵读经典,更应该像陶老师那样堪与经典比美的高尚的心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语)。
三、让我遇到生活中的美
陶老师在报告中说:“老师们对于诵读经典有什么自己的想法,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讨论。”
于是我在陶老师休息时间,给他写了一张字条:“陶老师,我觉得子贡才是孔子弟子中最了不起的,为什么孔子称赞早死的颜回却对子贡却很少赞美呢?”一百多名老师,只有我写了这样一个字条,我心里当时别提多么激动了。
陶老师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在接下来的演讲中,他这样说:“刚才一位朋友提到子贡和颜回,接下来我给老师们讲讲子贡。”
陶老师讲了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的故事,讲了自己在曲阜师范大学任教期间常常徘徊于孔子墓地小径的故事‥‥‥
学用经典活动的序幕,就在陶老师栩栩如生的讲述中被拉开了序幕,这个被拉开的序幕在我心中从没有合上过。
那天听完了陶老师的报告,到淄博师专食堂打饭,下午继续听讲座。我整个人都像是腾云驾雾一般,我被一种情绪激动不能自已。
等到回家,翻看口袋时才发现用一百元钱买了六元钱的一餐午饭却没有拿应该找回的钱。当时打饭的人很多,我一不留神就出了这个差错。
第二天中午我又到那个窗口去打饭,顺便想问师傅们有没有印象。没想到我刚一张嘴,一位师傅就接过话茬:“是不是昨天忘记拿钱了,在这里。”我接过钱,分毫不差。这在一般情况下,要大费周折的。
这个暑假,让我难忘的不仅有同事们共同学习之美,所有主讲老师的分享之美,更难忘的是陶老师的报告之美和淄博师专食堂师傅们的心灵之美。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中学(255129)
QQ2088875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