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
NO162:学生“皮”,教师“疲”
说小成这类孩子“皮”,是因为教师的语言对他似乎没有任何作用,或者说教师的话语不在他的听觉频道上。在课堂上,他常常走神后与同学嘀嘀咕咕说个不停。
说他有颗“玻璃心”,就是这类孩子极其容易自暴自弃。一句话批评分寸拿捏不好,就破罐子破摔给你看。
一次,我忍不住冲小成大吼起来。害怕的小成不敢说话了,嘴里却嘟囔着一些难听的脏话。
“我该怎么帮助你!”就这样脱口而出。
我向所有同学包括小成,发出求助的信号,寻求解决的办法。
一、这种情况,你可以给小组减分
仅仅浩浩的这个举动,就值得我感激。
浩浩的建议,让我一激灵。这是让小组成员集体的力量,帮助约束这个学生。小组成员人人有责任感有基本素养,发挥作用没有问题;徒有形式的小组,仅仅是个名称而已。
“给小组扣分管用吗?这样的同学,谁愿意跟他们一个小组呢?”我流露出自己的担忧。
“您不用管,老师。没有小组的,可以给他自己扣分。这个分数,是记入平时表现档案的。“浩浩这样向我解释,我觉得有道理。仅仅扣分也只是堵的措施,还要有输导方面的力量参与。
二、帮助老师,把被扣分挣回来
我在课堂上,表扬了提建议的浩浩同学,并提出来具体实施方案。没有小组的同学,和老师一个学习小组,扣分记在老师身上。被扣分的同学,要帮助老师把被扣的再挣回来——就是要有努力表现作为弥补。
课堂上,我会给那些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同学,提供一个更多得分的机会。为了挣分,小成集中精力的时间多起来,给他加的分比较多。
每次下课,小成都要跑到我跟前,看看这节课自己得了多少分。当被告知他是得分占前几位时,小成明显有一种成就感。我知道小成得分高,不是养成了好习惯,而是为得分而努力表现。
小成为了这个得分,他常常提前下功夫准备。下课时,他除了看自己的行为习惯得分,就是问我下节课学习或者复习什么问题,怎么才能得分。我也积极配合他,我找到了一个和他一起成长的好办法。想想那些难忘的瞬间,是我当老师的一种美好的回忆。
三、小成开始展示自己的才艺
小成不守纪律,与他的奇思妙想有关。
为了让小成的奇思妙想派上用场,我想到了以前地理事物名称的趣味识记法。鼓励同学们发挥奇思妙想,小成在解决这类问题方面一定会脱颖而出。
“同学们想一想,如何识记阿尔卑斯山的名字?”课堂上,我这样向同学们寻求“奇思妙想”。
小成抿着嘴笑着,举起手来。
我说:“请小成同学给我讲一讲他的奇思妙想识记法。”
瑞士的阿尔卑斯山滑雪,他这样杜撰:“一个叫瑞士的人,造了一颗叫做阿尔卑斯的糖,可是人们不喜欢他造的糖,人们把他造的糖堆成了一座山叫阿尔卑斯山。糖山堆得非常高,山上堆满了积雪,这里成了人们滑雪游玩的乐园(老师做了些修改)”。
为了更好的锻炼小成,我让他到讲台上来讲。
他因为知道上来讲好了可以加分,很高兴的答应了。
就在端午节放假前一天,因为投影效果不好。我一着急,问同学们:“是不是让老师把答案给同学们读一读?”
同学们都瞪眼看着我,小成说话了:“不,这样老师太累了。投影可以调好的。”小成说话间,班里默默奉献的小瑜已经到黑板前把投影调好了。
“怕老师累着,谢谢小成同学的关心。”我不禁为这个孩子的“懂事”感动。
事后,我又想起小成与那些比他力气大的同学一起搬书的情景。汗水顺着面颊留下来,他从未叫苦叫累。
结束语
在我坚持撰写叙事教育的过程中,这类孩子越来越多的被我关注。以前,我常常带着有色眼镜的标签看这类孩子。我发觉自己也很“皮”,对于同学们的种种心灵上的斑斓的呈现无动于衷。
但是我毕竟被一些细节和小事触动了,“玻璃心”并没有破碎,破碎的只是一些无聊的成见而已。“玻璃心”,更能呈现教学活动中种种的美好。
QQ:2088875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