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140:教育就是一个信解悟行的过程

(2016-05-24 09:40:01)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140:教育就是一个信解悟行的过程

——读叶澜先生“新基础教育”内生力有感

一切都在变,教育大厦在变,它脚下的基石在变。认清这种无相无形的变化,正是从事着新教育任务的千千万万教师者的首要任务。捧读叶澜教授的文章,结合自己感受和经历到的点点滴滴,充满自信地解读自己和每个孩子独特的脉搏,在摸索中前行。

一、教育

信息时代,越离不开教育,读懂教育的本质,更好的奠基基础教育,就是让师生站着更高的角度审视自己更好的关注自身成长和发展。

首先,教育必须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不管是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不管是白种人或者黑种人,不管是一个世俗中的功成名就者还是一个穷困潦倒者,首先要做到的是要自信。

自信不容易,真正的自信不是靠权力地位名誉和单纯的信仰支撑,自信需要一种相对完善具有底蕴具有包容性和竞争实力的文化支撑。

东西方文化的兼容和不断弘扬各自的优势,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自信自强自律助人之人成为现实。

不管是以西方文明为主的契约文化,还是以“执道据德一以贯之”为主的东方传统文化,都是要发掘并培养人们心中真善美的东西并努力弘扬从而不断坚定每个人的自信力。

二、教育解悟

一切教育的外在条件,都是通过受教育者的理解和感悟最终达成教育的目的的。

很多同样的外在条件,因为受教育者内在理解和文化过程的不同,其结果是多种多样的。

教育者,解读自身乃至受教育者身心密码,相机去除其中的贪嗔痴满分别执着妄想,让其心中的正知正念正行真能量得到发挥和弘扬,便是教育的真正意义。

静下心来,关注自身的贤与不肖。时间长了,学会读懂自己了,也就有了足够的能力读懂学生。古人说教学相长,首先是学会读懂自己和他人的相长。

静待花开,教人教心,就是说明这种解读的过程必备的心态和良好的自我评价。这种评价摒除了世俗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功利性的目的。学会欣赏他人,就是相信自己和相信他人的最好体现。这有这样,才能完成心灵的双向交流。

不是以对方分数提高、功成名就为能事,而是让对方感到并学会坚持一种幸福的成长方式为最终目的。

幸福成长过程,不能被给予,只有在自觉主动的一种文化转化中才能获得。这个过程,我们把它称之为解读和领悟的过程。

教育者工作的意义,在于引领受教育走向一个正确解读领悟的成长之路。要做到这一点,教育者就首先需要不断的让自我解读领悟得到提升。只有教育者在解读领悟过程中,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幸福和快乐,才能有意无意的将这种解读领悟的幸福快乐传递给学生。

三、教育

教育落实中,可能是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语一个板书设计一个活动组织评价完善。这种教育之行,有八万四千方便法门。

很多时候,我们在学习别人先进经验中感觉疲惫,在于我们太注重这些形式上的东西而忽略了其核心精髓的东西。

我们要将这些教育细节逐渐完善,在其中真正感觉到幸福快乐的摸样,就要提升我们的觉悟到心态和道的层面上去关注和寻求内生力。

李振声袁隆平们,提升了小麦水稻的产量,并不仅仅在播种耕耘收获防治病虫害等等这些大家显而易见的层面上做文章,而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关注了制约小麦水稻生长的更深更高层面上的东西。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就有了更深更广泛的意义。

诵读经典,常常给我们草根言行找到一种很好的诠释。《道德经》中“上善若水”一篇,似乎从某个角度对“新基础教育”内生力作了一种未卜先知的解读:

1、水善利万物而有静。教育是个利人的事业,却与喧嚣无缘。大地阳光雨露滋润万物,却不张扬。张扬的是地震火山泥石流洪涝和干旱这些自然灾害,大自然用无声的语言让我们懂得如何做真教育

2、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教育,与世俗的贪嗔痴满分别执着妄想背道而驰。陶行知先生说:“衔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道出了他的纯洁和不容丝毫玷污。要追求八面玲珑和名利双收,便做不得真教育。教师者,应该有地藏王菩萨的气概,“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度脱一切众生”。

3、心善潇。教育者,首先要放空自己。只有这样受教育者,才能争相效仿。一只满了水的杯子,是永远到不进茶水的。孔子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做万世师表,让人们不得不反思。

4、正善治。其身正,不令则行。这个身正,包括自己的思想情绪念头言行。“众善奉行,诸恶勿作,自净其意”,是每个教育者的必修课,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学习者同修这门必修课。

5、事善能。历事练心,每个人都不能通过说空话达到一种自我完善和提升,现代文明点的发展,让每个人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找出自己能做的事情和对他人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努力把这些事情做好。就是一种最好的修行和自我完善提升。

6、动善时。教育需要把握时机,“戒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佛学中也讲契机,可见把握时机多么重要。

7、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教育是自身团队或者一个民族胜出的利器,这种胜出完成在不争之争之中。一种真正优秀的教育,就是在相互成就中共同胜出。如果达不到这样高的境界,每个先行者至少可以在不伤害他人或者团队民族中胜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