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启蒙话经典
(2016-01-15 17:00:58)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人生启蒙话经典
看到同学们来图书馆借书还书,常常是自己喜欢的,而这些所谓的被喜欢的书籍,有自然探秘有名著小说有侦破探案的,独独没有关于人生价值和名人传记方面的书籍。记得某同事做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第一次与我交流借阅图书事宜,就是关于名人传记和励志方面的,希望通过阅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更能提高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
作为班主任的她,感受到学生当中有玩游戏的,有男女同学过从甚密的,这些都是让家长和老师困惑的。一个学生的潜能或者一个班级的潜力就消失在暗礁浅滩中,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疾首的。就这样,她的大阅读实验课开始了,现在想来大概有五六年了。即使在中考冲刺的时候,曾经停歇过阅读。上了初四,她还有段时间坚持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进行图书阅读。
一次走在校园里,我问她还坚持吗?“怎么不呢?我省劲了。学生还从中受益,写作文不再怵头了。”是啊,五六年前,不用说学生就是作为老师的她也是对于写总结或者发言稿啊,都是唯恐避之不及。现在好了,就在前几天,我看到山东教育社寄来的样稿,她的学生的作文登载在《中学生》报上。每次学生借书时,她也随着阅读。今天她爱人来了,是来还书的,同时再给她借些新书。
她因为怀孕身体状况不好的原因,请假在家修养,她的爱人是来帮她还书借书的。她本人没有来,给我的同事打来了电话,说明要借什么样的书。我被她的精神深深感动着,也为她的学生近几年来的优秀借阅深深感动着。她们是真的受益了,因为他们每次借书还书的时候,是最按照要求来的。我知道阅读和做人的提升,在她和她的学生中是同步的。
我还看到了另外的一种阅读,就是书借去了,读了没有提升,而是反而让人觉得对于书籍和借阅这件事升起一种轻贱心。我每每感到心痛,我感到不是任何状态的阅读都是好的。古人讲沐浴更衣熏香,然后阅读,就是要有一颗虔诚的心,一颗敬畏的心。阅读的过程,就是心灵交流的过程。不管是人文的还是自然科学的,都无外如此。因为有了这个经验,我常常推荐一些如何做人的书让学生读书,更常常念叨那句话:“读书,是为了更好的做人。”
原先我以为,看学生是不是认真阅读了,要看学生是不是写了读书笔记等。现在想来,不用的。当学生还书的时候,在与我照面的瞬间,我就感受到了这本书与学生的种种的缘分。作为工作在图书室里的一名老师,我觉得“为好书找读者,为读者找好书”是自己的责任。一次一个学生要借书,我首先推荐了几本关于人生的书,并希望他将读书与做人学习等结合起来。一有机会,就与他交流这方面的感悟。
今天因为是期末将近的缘故,又有几个爱书的同学来还书,我们挺投缘的,就多说了几句:“你们喜欢读书,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有机会的话,更多的看些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宇宙观的书籍,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让自己的心灵的高度有更多的突破。”学生们诚恳的点头,我与这些学生共同期望着那个更加没有的阅读伴我成长的明天。
临近期末,艰辛的复习,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身心疲惫,不完成作业,思想言行涣散随时可见,让我感受到虽然身在学校,但是并不表示我周围就充斥这文化。如同我身在图书室,就被浓重的文化气息浸润着。文化是宇宙中的真知真见解与每个人的心灵默默交流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在一种相对静谧的状态下进行的,需要每个真正的读者敞开了自己心灵的大门,无碍接受一切有益的见解知识意志和行为。
不知怎么,我觉得应该这样解释经典。经者,向上之大者。是一种积极阳光的心态和行为,是一种谦卑和自信的心灵的集合体,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对于经典,也是如此。生活中,不是缺少经典而是缺少阅读和发现经典的眼睛和心灵。要启蒙,就是首先揭掉罩在自己心灵上的自私自利贪嗔痴慢分别执着妄想的面纱和金钟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