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2015-11-11 13:53:58)解读“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道·基督·佛”浅析
道德经中有句话,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当时在背诵的时候,觉得似乎矛盾,想着日后慢慢理解。
现代社会,人们有了一个普遍共识,就是要做终身学习者,这是孔子两千多年前的愿望——活到老,学到老。当时孔子的原话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现在学习的东西,是多方面和多角度的。有信息技术的应用,如同过去人们学习汉语英语等都是属于交流工具范畴的。这种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让人们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了一个飞跃式的发展。
这个时候,各行业的人们都感觉,不学习就会落伍。不得不学,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受益而不是受损。生活中吃穿住行要学,与人交流要学,行业中的本专业知识技能要学相关的知识技能也要学。
道在哪里?人们忙碌于学习,忙碌于从学习中受益。如果走向一种学习日益的执着,就是迷失了道心。有人说,学傻了。如痴似傻的学习,不一定是一种执着。如果这种痴傻中,不存在贪嗔痴满分别执着妄想,这就是一种高超的学习境界。不管是生活、学习工作上,这都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就是这种境界的展示。
为道日损,就是去掉学习中或者过去的习气中沾染的贪嗔痴满分别执着妄想。这种根尘,是与生俱来的。用科学的观点,即生命诞生的时候,就存在了。所以这种去除,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工作。
蘧伯玉,从二十岁时,就是一个比较优秀者,但是从那时起他就在自己身上找毛病,找到了立即改掉,到了四十九岁,他仍然在那里找自己的毛病,每天真正的吾日三省吾身,这是一种大彻大悟的人,以至于孔子也是非常钦佩他的。
学习的内容,都是器的范畴,都是可以显现的。孔子说,君子不器,就是不着于形相。佛菩萨都是不着于形相的,所以金刚经上讲,不要以音声色相求我,这样求佛菩萨是不可得的。
中国有个很有名气的作家,叫史铁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叫昼信基督夜信佛。我要说,做人做事的确要由基督徒的精神,就是奉献牺牲的精神,同时要不求功名利禄不求回报,就是要有佛菩萨的精神。也可以说,做人处世要由基督徒的奉献牺牲精神,同时内心要有佛菩萨不求功名利禄的心胸。
很多信佛的人,喜欢诵持大悲咒。大悲咒,就体现了这样一种做人处事的方式途径和精神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