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普照寺
(2015-09-26 19:41:08)
标签:
旅游文化 |
游普照寺
今天我又去了一次淄川区的留仙湖公园。这种变化是三十年前做梦也不会想到的:迅速发展的城镇,在中国最近几十年,就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从外形上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但是从骨子里,这个成人一样的孩子,还没有很好的分清幻想和理想冲动和励志追求的区别。在被“上湖御园”和“金城山水缘”两大高层住宅生活区以及周边的商业区新旧生活区包围着的留仙湖公园中,我找到了“普照寺”。
走进“普照寺”,从自始至终不曾间断过的梵语诵经中,我发现了与外面喧嚣的世界截然相反的所在。三十年前,般阳古城(淄川城)还是宁静的。不管是般阳河,还是孝妇河,都是那样的清澈,让人不忍心打搅和碰触。那个时候,普照寺这座创建于近两千年前的古刹也没有恢复。这片热土的躁动和宁静,都没有那么明显,如同一个人刚刚一觉醒来。
现在不同了,已经是动静都到了极致。走进普照寺,我用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都在仔细的阅读墙壁上和宣传橱窗上张贴的佛陀的和高僧大德的教诲。这个时候,我更加深刻的读懂了外界的喧嚣,也更加明白了佛学的意义。我第一次,看到把“佛”当做“明白”讲。很少有人像我那样关注这些文字的东西,当然也很少有人感受到我心中的地震和火山的爆发。
我真想把握自己看到的那些文字都用相机照下来,因为我觉得那些都是很好的教材。可惜,我没有带相机。即使照下来了,没有我心中巨大波澜的人,也是不会欣赏这些佛家智慧的。正如一个人,如果面对一个懵懂的少年说些排忧解难的话,那无异于对牛弹琴。我只是自问,当有人像我一样更多的思考关注人生社会遇到种种烦恼和困惑的时候,我能否像佛陀和高僧大德那样,用“润物细无声”的话语去排解其心中的块垒——不,或者是“当头棒喝”!
不管是普照寺中宣传的佛理佛法,还是这块土地上孕育的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潜能,它都是客观存在着的,只是我知识见解的孤陋寡闻而已。一个没有高深学问,而又凭借着自己所学的浅薄的知识和自以为是的能力,在人生和社会的舞台上所谓的尽心尽力的时候,正是一个人躁动不安而且荒唐的时候。那个为这个时代的巨大变革,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人物通讯和报告文学的同学走了,由于饮酒过多造成了严重的肝脏疾病。
我的同学,一个优秀的诗人和记者,身上一种莫名的天赋,当然这种成功也来自于他的勤奋和各方面的努力。他写出了这一切的变化,那些他体内的酒精燃烧着他的思维的神经和笔下的文字。一种创作的冲动,一种展示自己成功的冲动。实际上,他可以悠着点,悠着点看看自己人生家庭和事业道路上更多的风景。他没有,他像一道闪电让自己的人生绚烂而辉煌但是短暂。他走的时候,地区宣传部门和他的同事好友去送他,去的人很多。我想不管是送他的,还是没有送他的,都觉得他走得早。
譬如一个人,在班上早早地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干完了,没有等大伙儿早早的提前下班走了。他的诗集我没有成本的看过,但是我读过他写的诗和报告文学。他的文字背负着这块土地太多的沉重,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速发展需要付出的代价,不管是肉体上或者是心灵上的。人的言行和思想情绪,在需要高速的展示的时候,在生产出精品的时候,必然伴随着更多的杂质甚至是有害的东西。“上帝给你一样东西,同时也会从你这里拿走一样东西。”我这样做出一种解释。优秀的诗人和文化人,在用优美善良和充满力度和质感的文字超拔人们的心灵,又有什么力量在他们需要救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
我在这个商城的中心和城镇的角落乃至偏远的乡村,都会想到他写的宣传稿件所涉及的所在。这些地方,现在还在发生的神奇的变化,市场经济和政治文化背景,共同促成了这种变化。一个诗人和文化人,更多的用真性情去解读人事和一个时代的种种变化。有些东西,是诗人和文化人所解读不了的,需要用一种精神和信仰去解读。他读懂了爱,更读懂了付出,乃至毫不犹豫的付出了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但是,这个社会、人生和整个世界,没有单纯的付出那么简单。几千年乃至更加久远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洪流瀑布以降的时候,有种种清澈呈现的同时,还有大量的泥沙需要我们分辨清理并综合利用。
老子曰:物无弃财,人无弃人。善者不善者之师;不善者,善者之资。有位伟人说过:“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似乎醉了,不是因为肚里有酒精,我早就于此无缘。而是几千年的文明所酿造的智慧,所谓的智慧和知识在经过了长期的积淀和酝酿也会变成醇酒。饮之,也会让人感觉生命生活的美妙芬芳,也会让人恶心呕吐乃至伤及健康身体乃至生命。“若不断淫,如蒸沙石欲其成饭只名热砂。此非饭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为淫根,轮转三途必不得出!”
诵经的梵音在我耳畔缭绕,我觉得自己放下了什么,身心轻松了不少。其实我什么都没有放下,我一无所有,拥有的却是全世界,甚至是更加辽阔宽广深邃的一切!沉重和轻松,我已经了无分别。“我愿长做谪仙人,但愿沉醉不愿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