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神游,多情应未笑我
(2015-09-05 22:27:25)
标签:
文化 |
故国神游,多情应未笑我
——齐山游记
淄川区昆仑中学
“齐山文化”,暑期征文中这样的字眼,拨动了我心中紧绷着的一种文化情结的神经。我渴盼着一次旅游,更渴盼着一种有着优质文化情结的旅游。我渴望,于是怕失望,就有了一种“碰运气”的忐忑。
2015年一天,天气预报是雷阵雨。我们带上雨衣,踏上了这次“碰运气”似的暑期之旅。
因为是暑天,晴天的日子里,仍然感受到“秋老虎”的酷热。只是这个年份的雨季往后推迟了,本该下雨的日子,旱情严重。立秋之后,大中雨和雷阵雨,还是隔三差五的。
客车在桐古下车,下车后坐出租车穿越弯曲如游龙般的山区公路,大概行走5公里后,进入景区。
进入景区,穿过春秋湖上游的吊桥,沿着河谷逆流而上,首先映入眼前的是“齐民部落”。冶铁坊、陶艺坊、纺织坊、酿酒坊,让我看到了齐国走向兴旺的经济物质文化背景。这里面,也有齐桓公及其辅佐者管仲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方针策略——有人这样称赞管仲,是“中国最早的高级经济师”。
沿着“天水溪”,穿越“山楂林”逆流而上,在这酷热的日子有一种特别的清凉和惬意。特别清新的空气,清越的流水声,让游客们忘记了登攀的劳累,似乎汗水也出得少了。
在一个“沉鱼谭”的地方,我们从景点标语牌上,看到了范蠡和西施的故事。范蠡,这个与越国的兴衰有着重要关系的人物,这个历史上第一个最能经商的文人。他使越国从濒临亡国,到成为春秋霸主,立下了不世之功。他善于经营而不贪财,他不把财富当成炫耀和享用的资本,而是救苦济难的手段。“功成身芮,天之道也”、“圣人无其私而能成其私”,用在范蠡身上最为贴切。
在天水溪源头的“观音瀑”下,我看到了“齐山得名石”的介绍。与“得名石”同时出土的“四不像”全副骨骼,让我想到了齐国的第一任国君——那位出行常常骑坐“四不像”的姜子牙姜太公,想到他赴任齐国“夜不安宿”的典故。
在景区一个显著的位置,一个可以总览景区大多景点的地方,建了一个亭子——夷吾亭,这里有管仲的塑像。我觉得非常好,人们不应该忘记齐国功臣,也是华夏民族的功臣——管仲。孔子说的好:“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在靠近齐山顶峰的地方,我们有幸目睹了“点将台”。这里有著名的“唐三寨”,三寨相连,成鼎足之势。让人不由联想起从古至今与齐人或齐地相关的战争风云。姜尚、孙武、孙膑等中华民族中著名的军事家,他们精彩的人生故事和精湛的军事思想,影响了数千年来人们的思想。至今如《孙子兵法》等重要著作,在中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领域。都有着重要现实的意义。此处地处青州益都淄川和莱芜交界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山腰某处正是抗战时期中共益临工作委员会所在地。
穿越“古栈道”,领略了“不得不低头”和“能伸能屈”的情趣,感悟着其中的哲理。一路走来,在旅游线路经过的地方,用精致的标语牌阐释了“志在四方”“二桃杀三士”“见异思迁”“绕梁三日”、“返璞归真”、“有恃无恐”、“改过自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等三四十个成语故事。整个旅途,最爱动脑子的我,再也不觉得旅游只是锻炼四肢愉悦身心的过程,我仿佛看到齐国的兴盛于衰亡的生动画卷,看到了齐地风起云涌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
这种源远流长而不失光彩的文化,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振奋民族精神,真正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面光辉旗帜!
走下齐山的路上,“齐门洞”中惟妙惟肖的“龙”与“凤”,让我感受到齐山景区的鬼斧神工。这齐门洞,又是传说中齐小白潜行回国的所经之地。亦真亦幻,齐山的山山水水,让人浮想联翩。
走下山来,突然落下了几个雨点——这就是“雷阵雨”了。我是幸运的,不仅因为这天气,更主要的是这齐山景区里洋溢着的齐风流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