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人文之旗,铸乐学之魂
(2015-06-02 11:19:04)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亮人文之旗,铸乐学之魂
——从“行为习惯·明星崇拜·知识技能点”中寻找教育契机
昆仑中学
内容摘要: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展示在一种人文精神信仰的旗帜下,教学活动的过程,走出知识技能的单纯的实际和研磨巩固,让师生的心灵在这个活动中自由的呼吸,感受到教学生命成长的快乐。
关键词:人文
如何在教材课标学生身心充分把握的情况下,发觉其中的内在联系,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让学生寓学于乐,收获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的双丰收,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关键。
把握人文精神信仰内涵,掌握其中的核心和精髓,越能与细碎的知识点技能点实现无缝对接。最大限度的去尊重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去严格要求每个学生。
不仅要关注课堂学习中的成长契机,更关注影响学生成长的学校家庭和其他社会环境。有时这种成长点,是学生成长和发展不可绕过的人文教育内涵,这就是育人重于教书的意义所在。
一、关注细节,养成良好习惯
这种人文旗帜,是一种正确的认识、觉悟和信仰,是一种脚踏实地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影视中的习惯养成
记得《爸爸去哪里》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小朋友们和爸爸在太平洋的一个岛上,与当地小学幼儿园的同学联欢,之后一起进餐。进餐的时候,外国的小朋友在吃饭以前要唱感恩食物的歌,中国的小朋友一开始就是吃。其中有一个小朋友问爸爸:“他们为什么要唱歌?”爸爸告诉他:“那是他们对于食物的一种敬意和感恩”小朋友接着问:“为什么要感恩啊?”爸爸告诉他:“每粒食物,都来之不易,都浸透着劳动者的汗水”。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形式上的做法,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良传统进行教育。
(二)餐桌上的细节关注
食堂餐桌上,我与张老师坐在一起。张老师和我一样,同样喜欢国学,更是希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继而影响家人带动学生。
吃饭的时候,张老师抽空和我交流起自己看到的系列问题:“说吃饭时乱说话,浪费粮食饭菜严重,吃完饭后不整理。他们都不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因为自己花了钱浪费些没大不了”,张老师接着痛心的说 “这是在减少自己的福报,也是对于他人劳动和大自然的不尊重”。我说:“环境污染,就是大自然对于人们这种无知、无畏和贪婪的惩罚!”
古人云,君子有三畏:畏天,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对于那些对于广大民众利益谋求者的敬畏,对于圣贤人言语的敬畏。“无知者无畏”,孩子们的无所谓或者无所畏,都是因为对优秀人文内涵和精髓的无知啊!
孩子幼小的亟待成长的心灵,不也渴求人文知识精神信仰的滋润吗?
二、崇拜明星,拓展心灵世界
人类心灵深处,是需要精神信仰和追求的。当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没有时间或者机缘去仰望高远的星空的时候,明星崇拜便呈现泛滥趋势。
演艺界的明星们的成长,也历经了无数艰辛,但是这种成功更多属于天赋和机遇。对于炫富者的崇拜,也如对演艺明星的崇拜。
(一)
很多同学由于种种原因,懒得动笔。我就给大家讲苏东坡的故事,他把自己手中的《四书五经》抄了一遍,而且他记性很好,他文采横溢,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章。
他与弟弟一块学习,因为他年长且诵读较好的原因,成了弟弟苏辙的辅导老师。
后来苏东坡父子三人,一起中了进士,一切成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
其中有个故事,就是苏东坡的父亲用功学习开始得晚,是与儿子们一起开始用功的。史书记载,“苏老泉二十七岁发愤读书”。如果苏东坡是个正面典型的话,苏洵则用自己的青少年厌学的事例做了一个反面教材。
勤奋出天才,祝愿同学们用勤奋展示自己最亮丽的一面。
(二)
学习地理 “河西走廊”,“火焰山”(吐鲁番盆地附近),联系玄奘取经的故事。
塔里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玄奘一个人穿越“死亡之海”,可见其毅力和能力的强大。他餐风露宿,穿越沙漠冰山和沼泽,历经艰辛,就是心中有追求有精神信仰。
(三)借经典循循善诱
各种心灵上的污垢,如同我们心田上的荆棘和杂草,让心田少长杂草和荆棘的办法,就是让心田上种植补给自己和他人精神食粮的庄稼。
《论语》中的文化精髓,让人们懂得如何安身立命。《道德经》让人们明白,让人们心灵沉静下来,守护心灵的睿智和宁静。大乘佛法,让我们明心见性懂得如何包容和贯通一切。
校训是“自信自律自立自强”,其中的自信和自强,都可以从《道德经》中找到文化渊源。“信不足,案有不信。”“自知者明,自胜者强”。每节课,我都拿出1-2分钟,用100-200字与同学们分享传统文化与自身成长衔接点中的“心灵鸡汤”。让整节课,都行走在这种文化沃壤上。
三、知识技能,蕴含成长契机
如果仔细翻看课标中的知识技能点,大多严格按照课标,而课标则兼顾了本学科知识能力结构和思想情感素质的综合培养。这种知识技能点中的人文精神信仰蕴含,更加实在和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实际,只要我们不走入分数至上的误区,我们就会更好的搭建学生成长平台或者阶梯。
老师备课的过程,就是一种率先垂范的过程,就是一种准备如何激励学生励志成才的过程。这种教学的过程,就是唤醒学生内心深处良知潜能的过程。
如学习中国地理山东地理,就是激发学生的热爱家乡的热情报效祖国的壮志。
由山东省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的不足,唤醒孩子们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意识。结合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的研讨,让学生明白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具有创新研发制作能力的必要性。面对中国海洋危机,增强法制观念和强国意识。结合“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让学生明白发展中的和谐理念,从小培养自助助人的意识和能力。结合农业节水措施喷灌滴灌的研发和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敬业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明白细节决定成败。
精研课标中的知识技能点,我们就会发现,教师首先要引领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尊重每个人,学会尊重自然,尊重知识和人才。在尊重中,相处支持成就;在相互尊重中增长才干,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教育的顺境和逆境,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缘。顺境,是对于每种成功教育模式理念的巩固;逆境,让每个教师懂得,教育永远是一种艰辛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创新实践,不断的反思,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永恒的模式。
除去中考这个阶段终极知识技能点以外,其他的各年级段和学期段等知识技能点,都是这种考点基础上的分支。既是分支,作为一名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分清哪些是基本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意识,哪些是细枝末节考察学习细枝末节中的问题。把握知识技能点,是教师的一种能力;挖掘知识技能点中的教育契机,是教师把握人文教育精髓后的教育机智乃至教育艺术。
参考资料:
《论语》《道德经》新课标等
“提高兴趣指数”论文评选(地理)
亮人文之旗,铸乐学之魂
——从“行为习惯·明星崇拜·知识技能点”中寻找教育契机
昆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