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崇德辨惑”
(2015-04-22 09:13:12)
标签:
佛学教育文化 |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也说“崇德辨惑”
崇德辨惑一词,出自《论语》。笔者以为人们对于它的解读,尚显粗疏。只有更好的解读《论语》,才能更好的用好这本人生修养百科全书。
笔者以为,崇德辨惑,是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消除自身的种种迷惑,不至于在道德修养中误入歧途而已。
通过《论语》我们知道,“德不孤,必有邻。”孔子的文化系统中,德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无异。再从同时代作品《老子》中,有“上德不德”。上德,就是更加高尚的品德,或者是最崇高的品德。
美好的品德,是每个人都期盼的,但是在修行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容易误入歧途,从而出现朝三暮四或者南辕北辙的状况,最终导致修行成了一句空话,乃至产生一种不良影响认为任何修行是不可行的。岂不知,一切都是修行者处于迷惑之中而不自觉。正是由于修行中的这种迷惑,让修行之大堤溃于迷惑这种蚁穴。
我们来看网络上搜到的两种解读,谈一下自己的不同见解,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发布时间: 2007/7/17 9:00:32 被阅览数: 612 次 来源: 中国国学网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袛以异’。”
子张询问如何提高德行、辨别疑惑,孔子说,“以忠诚守信为本,践行道义,就是提高德行。喜欢一个人,就想让他长寿,讨厌一个人,就想让他快死,既希望他生存又希望他死去,这就是迷惑。《诗经》说,‘确实不是因为他富有,只是因为见异思迁罢了。’”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注释】
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
惑:迷惑,不分是非。
徙义:徙,迁移。向义靠扰。
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这是《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后两句。此诗表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子对其丈夫喜新厌旧的愤怒情绪。孔子在这里引此句,令人费解。
【译文】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评析】
本章里,孔子谈的主要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他希望人们按照“忠信”、“仁义”的原则去办事,否则,感情用事,就会陷于迷惑之中。
笔者不敢苟同的是,作者只是局限于诗句在原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孔子用的是它的引申意义。正如《论语》中记载孔子师徒在对话中,将“如琢如磨”,引申为“贫而乐,富而好礼”;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引申为“礼后乎”。这里孔子引用这句诗的含义,是要告诉人们,如果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这种不良习气不除,就不会使自己走上一种让自己道德充实提升的道理,而且会走上歧途。那么真正的做法,孔子已经在《论语》中阐述了,就是——【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说:君子之所以能够立足于天下,就是因为天下没有不适合君子的生存环境,没有君子所不能做的事情,君子处世待人接物不是以人为标准,也不是以事为标准,而是以道义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