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传承,正本清源

(2015-03-27 14:06:47)
标签:

佛学

教育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文化传承,正本清源

种种原因,人们对于经典文化的原著,没能有机会读到,或者没有阅读的兴趣,只是摘取其中的几句话或者某个观点,作为借鉴。这种读书方法,本来无可厚非。著名的安贫乐道者——陶渊明先生,就给我们读书人做了这样一个表率——好读书,不求甚解。

很多小说故事趣闻、有关自然知识和社会学知识的文本,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采取这样的方法,完全正确而且很有必要。但是包含文化核心和精髓的经典,却没有那么简单。一种情况,在不是熟读全部内容的时候,往往根据一部分内容或者其中的某句话会产生歧义,有一种盲人摸象的状况。一种是阅读关于这些经典的解读体会认识,会发现自己被误导。

这些经典,在传承中,受到广泛阅读者的重视,拥有了种种的解读。这些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要沾染上自己的一些见解。有些是一种正向的引导,有些会让人们走向歧路。熟读,则需要较长的时间和一个慢慢的消化浸润的过程。

佛学传承中,是非常注重这一点的,每位高僧大德在解读佛经时,都要注明自己的解读如同瓦砾,佛经本身才是真金白银。佛陀在说法的时候,告诫每个阅读者,都要直诣本心——精妙明心,要依义不以语。

以佛的智慧,早就看到了以知见心计度者,“会坠入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世人坠入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人求法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亦垢亦净令彼前人遗失章句。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于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除无之外无所言说。三者是人谛观其心,于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除是之外无所言说。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吾今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不容穷诘。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入无间狱失菩提路。是则名为第五外道立五阴中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有人“满口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出现了对传统文化之道“仁义之道”的亵渎。有人假借基督的名义发动战争,或者做出种种伤天害理的事情。有人假借佛陀或者佛弟子的名义,干出许多魔王波旬以及魔弟子才会干出的事情。

如果能够更好的领会了理解佛陀在《楞严经》中所说的“四大清净明诲”,则是少却了许多的纷争,少走许多的弯路,更好的利用经典文化本身一切有益的东西,不断的修正完善自己的言行念头,更好的珍惜自己的生命,为自己和社会做出更多有益的贡献。

现在笔者最痛心的是,很多人在信基督教的时候,说基督是万能的神;很多人在信佛的时候,说信佛就是向佛磕头烧香吃素念经咒。 

我曾经认真的读过《圣经》,看过有关的讲义,这是一本不错的传统文化教科书。如果说它没有缺点和问题是错误的,但是在西方传统文化中再找出一本更好的典籍是不可能的。西方的《圣经》,如同我们东方的《论语》。也可以用同样的观点,来看到《论语》这部经典著作。

传统文化经典,是人人都要或多或少的接触到的典籍。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它说出了人人心中本自具有的善良美好和智慧的东西。

《论语》中有句话,说出了我们对待经典应有的态度:“人可以弘道,道不可以弘人”。

迷信经典和亵渎经典都是错误的,诵读或者听讲经典的过程,就是要唤醒自性中真善美的过程。至于我们拿不准的地方,不管是言语或者是行为,都要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不要去乱传播或者盲目的行动。

对于心存疑惑的地方,先不要乱说。对于觉得对于自己和他人社会有危害的行为,最好不要去做。这样做的结果,是自己的言行很少出现错误和让自己后悔的地方。我们诵读经典,可以从孔子师徒身上受到启示:

原文如下,出自《论语·仁政第二》: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一个人要得到更大的教益,可以直接去读原著,或者请教相关的大德先贤,因为网络上和各种纸质媒体上不乏这样的资料,我们身边也有更多的人越来越多涉猎相关的内容。因为这是一个需要经典文化支撑的时代,这是需要一个文化精品而且已经不断产生出文化精品的时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