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教师威信的建立
(2015-01-28 11:21:35)
标签:
育儿 |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漫谈教师威信的建立
每个教师,都关心自己的威信。因为一个没有威信的教师,很难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失去了威信的教师,犹如知识传递知识和技能的行尸走肉。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感到学生不听自己。也就是学生没有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去听课学习,或者做其他的事情。这个时候,常常有一种尴尬或者是非常气恼,有时是歇斯里地的发作。对于自己对于学生对于教学活动,这都是一种得不偿失。
教师的威信,不仅是由教师的权利和职位决定的,更是由教师的知识技能和教育教学的艺术决定,更决定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一、
如果老师怨天尤人,心里装满着来自于各个方面的怨气,或者是身心处于一种亚健康比较明显的状态,让学生尊重自己很难。因为这个时候,老师的情绪表情言语行为,都是处于一种智商情商都较低的状态。
有句话叫:“能者为师,德高为范”。这是教师职业的内在生命,没有了良好的德能的支撑,即使老师具有这个职位,也是尸位素餐,即使让自己评价也是面目可憎,怎么去奢望学生的尊重和敬仰呢?
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或者出现在学生中的一刹那。虽然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但是被职业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义。教师的言行举动心态情绪,就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引领人。
我自己常常恐惧于自己的名闻利养心的加重和德能的不及,常常要向吸血鬼一样从经典文化中汲取大量的营养,去除自己心灵的糟粕和污垢,每每用了一两句切中自己身心时弊而且具有扶正却邪功能的名言警句,书写于黑板上或者默诵于心中,作为避邪的符咒或者是护身符。
我常常用德不配位来勉励激励自己。
二、来自知识技能的威信(影响力)
一门学科知识的教学技能,仅仅用几年的时间,就可以达到驾轻就熟的程度。这种说法,也看出我没有达到什么优秀教师的境界。如斯霞老师的教育艺术境界,是别人一辈子学不来的。我还是停留在一个教书匠的位置上,这种匠气的知识或者说是作为,是不用很大气力去学习的。
近几年来,好在反思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对于自己在知识技能传授上的鲁莽有了些警醒,但是却远远没有走出教书匠的误区。作为一名教师,让自己都无法满意,常常于业余时间有深刻的反省。或许是积习太深,或许是一个人战胜自己超越自己真的太难,我觉得自己的进步就像是一个蜗牛。准确的说,我的提升和进步,不如人家的不用心凭自然习性所取得的成绩。
这也是上苍的一种眷顾,让我在这种状况下好好的反省。每天学生们都真诚的向我问好,我每每用不尽人意的所作所为回报学生。这种惭愧和汗颜,就是我修行的巨大动力。从学习每句话开始,从运用合适的表情和语气开始。
(一)看班主任们,面对学生打架、厌学等等状况,努力运用自己语言、影响力和班级群体力量、学校集体力量和各种可以利用的力量去解决。
有时觉得这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有时一不小心,学生或者家长的火药味十足。有时学生是用一种沉默的方式反抗,有时是用一种让你无可奈何的方式。这里班主任不是绝对的权威,只有善于驾驭教育教学艺术的人,才是真正的教师。
(二)看老师们怎样让学生学习,感到老师在做着推着石头上山的工作。
让学生一个个的背题、背诗文等,一个个的给学生讲解难题,让学生站在自己前面循循善诱恰中肯綮的点评。这是一种精力的付出,也是一种智慧和大爱的付出,付出的是教师身心健康甚至说是一种透支。
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佛菩萨,化百千以方便而让学生身心健康的投入学习中,投入到养成良好习惯和合作行为中来。
细看佛经,佛菩萨都是人做的,是那些具有大智慧和大爱心的人所成就的。我妄用佛菩萨或者是一种毁佛谤法,但是除此以外我没有更合适的词汇表达。
真的很羡慕斯霞老师,八十多岁了,还像年轻人一样上课。如同佛陀八十多岁还说法不止一样,而且还是那样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三、
三十年前,从学生开始喊我老师开始,我就开始履行一种职责,我的生命被赋予了为人师表的使命。这种职业让我时时检点自己,因为我知道任何时候,我的身边或者心中都有几十双明亮的眼睛在注视着自己。这种感觉,让我觉得很累。在没有学生的地方,自己觉得是一种放松。
后来,我觉得自己在没有人烟的地方,也是不能随便乱想的。一种念头的误差,就会让自己或者他人受到伤害。但是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做不到的,常常让自己南辕北辙。中国有句话,叫离地三尺有神明。我以前觉得那是唬人的,是劝人向善向上的,并非真的存在。但是几十年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以及对于现实和历史学习,让我明白了这种因果报应的无处不在。
看那些优秀的教师和班主任乃至各种出类拔萃者,常常在羡慕的同时思考这种优秀的来由。他们的博大的爱心和优秀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因此常常慨叹自己的无知和没有德行,所以常常沉浸在经典中想挽救这种颓唐于万一。也许有人能理解我,也许不能理解我,但是我知道自己的状况。如同一个突然发病的人,自己的亲朋好友不了解也不能接受不能忍受一样。
从自己的精力体力能力出发,能够做能做好的事情已经非常有限。这种情况下的非分之想乃至任何的妄念都是一种自我毁灭或者是害人害己,但是无始来的习气让我还可能在错误的路上滑行。正如每个人都要享受到自己功德和福报一样,都要为自己的错误的念头情绪和行为上的失误负责。
我现在做的一切,与其说是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如说是为了让自己的将来不至于很难过。如果我做对了那是来自于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如果我做错了那是我无始的积习和现有的妄念,让自己的将来准备着重负和泥泞的道路。
其身正,不令则行。我常常羡慕一切老师或者班主任,他往那里一站,学生就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或者自己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作为一个不迷信的人,我知道这一切都是一种修养的结果。几十年来,我努力的学习却与这种修养不相搭界乃至背道而驰。当一名教师具有了优秀的品行,还有学生不愿意听自己向自己学习吗?
在《论语》中,我读到孔子和子贡间的一则小故事。子贡是一个非常有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极强的人,可是有段时间他有这样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背地后议论别人的坏处。孔子知道了,就是子贡啊,你就没有一点缺点了吗?我可是没有你那样的闲工夫。后来我想,孔子在干什么?来说说话的功夫都没有,是在阅读《易》,还是在修订《春秋》。现在我明白,孔子的确是非常勤奋的人而且是一个卓有成就的人,但是他更忙的一件事情,就是反思自身的缺点和过失,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成为千百年来教师们共同尊奉的师表。
正像人们对于污浊的空气,抱怨够了烦气够了,还是要敞开或者是自己不自觉的呼吸这空气。实际上,不是空气除了问题,而是你站的地方出了问题,有了污染空气的所在。其实真正优质的空气不是没有了,都属于穷乡僻壤的所在或者不吝啬前行脚步的人们。孔子这万世的师表,正如这空气一样。
一定要纠缠于着让自己呼吸困难的空气而不能自拔,不是自己的道德出了问题又是什么呢?因为有偌大的辽阔的充满着美好空气的所在,自己不知道向往和追求,不是在鄙陋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