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如何履行校长职务的
(2014-09-12 14:19:48)分类: 学校管理 |
孔子是如何履行校长职务的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更是将耶稣老子释迦牟尼孔子等等古代圣贤,称作最早的民办学校的校长。他们的办学思想文化理念等等,穿越了时空,对于全球文化教育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顾《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中的六方面的要求:1、学校发展的规划者,2、育人文化的营造着,3、课程教学的领导者,4、教师成长的引领者,5、内部管理的优化者,6、外部环境的调适者”。
结合对于孔子办学经历的了解,就从这六个方面,对孔校长职责的履行情况做一简要总结。
一、学校发展的规划者。校长具有提炼办学理念、彰显办学特色以及厘清办学定位的责任。
办学理念,是“有教无类”。
(一)首先是让所有人拥有受教育的权利。
一个理想的社会的建立,不仅仅是统治阶级和贵族们的事情,更是所有国民的事情,是全天下人的事情。
后来即中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一个真正民主制度的建立,需要每个公民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其次是教育内容和领域的包容性。
这种有教无类,不仅包含有所有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之外,还有教学门类包容万象——政治经济军事音乐礼仪,也包括那些新兴的领域甚至是学校还没有开设的领域——可以不断拓展我们的教育领域。
《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意思是孔子说:“我有知识吗,也会有没有知识的时候啊,曾经有个乡下人向我提问,我对他的问题无以应答,只有尽可能拉近与他的距离,站在两个人共同对于事件问题的立场上而做到能够完全理解认识问题和知识为止。”
二、育人文化的营造者。校长要以学校文化领导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孔子教育团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分门别类,进行提炼浓缩升华,起到传承弘扬之功效。从《论语》中,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中,很突出的呈现这一特点。
数千年以后,很多人自称是孔门弟子,大概就是他们也是弘扬承继了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缘故。朱熹编纂的《论语》,更是极大的弘扬这个教育团队的育人文化。以至于,后世人们将《论语》成为群经之首,《论语》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中华文化辐射到的地方的人生教科书。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有五句“迎宾语”,全部来自于《论语》。这是对于这个民办学校育人文化的高度肯定。当然还有人将《论语》称为东方《圣经》,这也是一种极高的评价。
那时育人文化,是将道德知识技能融为一体的,也有些不同的科目,如同现在的语文数学英语等等。那时科目的名字为——礼乐书数射御。
三、课程教学的领导者。校长要将课程教学工作置于重要位置,通过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重视校本课程开发。孔子带领弟子们,重新编纂了《诗经》。将这本仅供达官贵人们享用的文学经典,转入作为学子的寻常百姓家。孔子满怀深情的推广这一课程资源,说这种教材可以让人们认识日常的花鸟虫鱼草木之名,可以让人们懂得一些在家与父母兄弟姊妹相处的道理,可以学到一些做官或者处世的道理。
孔子同样严格要求儿子“不学诗,无以言”,要求儿子要熟背《召南》、《周南》等重要篇目。孔子与弟子们,更是不断挖掘《诗经》中的教育意义。如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读出先仁后礼的道理。
(二)、理想教育主题班会。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相互影响。如《公西华侍坐》一文,就是展示了孔子与弟子们进行的关于“理想教育”的主体班会。在班会上,孔子作为一名教师,平易近人,启发大家畅所欲言,展示各人志向。公西华、子路、曾参等,都有富有个性化且非常自然的发言,而且孔子对于各人的发言进行了精当的评价。后来孔子根据与学生交流中了解到的情况,利用自己与执政者交流的便利对他们进行了相应的推荐,这些弟子们也大多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三)贴近生活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后简称举一反三,成为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则是将道德教育知识文化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有机的融为一体,仍然是今天师生们所遵崇。
四、教师成长的引领者。校长负有发现教师优势、开发教师潜能和提升教师抱负的重任。
孔子对于他的教育团队成员,是了如指掌的,不仅了解其缺点,更了解其优点。因为教育的意义,就是挖掘优点扬长避短。孔子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发掘培养他们的特长。
(一)“德行”。是个人修养,孔子最重这一科。它的主要标志是安贫乐道。人,看上去,呆头呆脑,笨嘴拙舌,但埋头苦干,勤学好问,而且多半是大孝子。 颜渊(颜回)、闵子骞(闵损)、冉伯牛(冉耕)、仲弓(冉雍),都是苦出身,为这一科的代表人物。
(二)“言语”。宰我(宰予)、子贡(端沐赐)是言语科的代表,他们都能说会道。子贡也是言语科,不但会做买卖,有政治、外交方面的才能,本事相当大,对孔子,也是忠心耿耿,一点不比子路差。
(四)“文学”。“文学”,不是今天说的文学,作诗、写小说。文学是对方术而言。方术是古代的自然科学(外加各种占卜和迷信),文学是古代的人文学术(六艺、诸子、诗赋)。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1.6)。所谓“学文”,就是学这种东西。文学,不是口头传授的东西,而是写在简帛上的东西。
孔门四科,哪种对后世影响最大?不是德行,不是言语,不是政事,主要是文学。儒学靠书本传世,他俩对儒家经典的传授贡献最大,尤其是子夏(当然,他也搞政治,很多学生都是政治家)。
五、内部管理的优化者。校长在整合校内资源和促进学校健康优质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知人善任,增强团队凝聚力。如子贡长于外交经济,成为这个教育团队在经济和外交困境中的拯救者。子路英勇善战嫉恶如仇,大敌当前,他挺身而出,直言快语,成为一名出色的捍卫者和保护者。颜回品德高尚、好学且聪慧,为众多的学子树立了榜样,也带动整个教育团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二)巧妙整顿,保持团队纯洁性。对于每个成员身上出现的缺点错误,采用批评教育的方法。如对于子贡的好议论别人是非、子路的缺乏必要的文化自律等,都给予直接批评和引导,极大的提升了他们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那些丧失道德底线,为剥削平民百姓极尽能事的弟子,则号令其他弟子鸣鼓而群起攻之。从而保证了教育团队的纯洁性和质量,从而千百年以后这个教育团队的重要成员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六、外部环境的调适者。校长具有为学校的改革发展获取社会舆论、家庭、社区以及正如支持的义务。
(一)立足社会需求
孔子把自己的民办学校,建立在朝野的需求之上,即使时事变迁,也保持着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十几年的时间孔子带领主要弟子们,走遍十几个诸侯国和地区。孔子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接近执政者或者诸侯王,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文化理念,了解他们的需求调整自己的思想和文化赢得他们的经济帮助和政治文化支持。
(二)寻求社会支持
在鲁国卫国楚国,都收获颇丰,特别是在鲁国孔子做到了大司寇的政治宝座。孔子骨子里是一个文化人不是一个政治家,这种政治地位最大的意义是更好的推广孔子的文化教育思想。
他的家庭和谐和社会和谐理念,得到了朝野的一致支持。但是由于触动了贵族的利益,自身修养方面是一种慢文化,使孔子的一生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没有得到更大的发展,正是由于此成就了孔子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家和优秀的民办学校校长。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要做一名教师或者校长,首先要有“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襟怀和抱负。这种大事,就是育人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