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名流皈依佛教探析(吴江)
(2014-06-16 12:16:15)
标签:
佛学 |
分类: 佛学 |
生死祸福善恶患难等问题的存在,加上社会动乱不宁、统治不得人心、最易牵动人的感情意志,乃至促使宗教思想蔓延。在中国,无论在文化上,在人们信仰习惯上,佛教最易迎合人们消极失落的情绪,只是如今在佛教已作为一种合法的社会团体与当局不能不发生一定关系的情况下,凡有一定声望或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要想自由出家为僧并不那么容易。但有一种情况必须注意,现在佛教本身也正在发生变化,有人称之为“佛教的现代化”。并举出例子:在某些信奉佛教的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许多佛教徒已是高层知识人物,留学的博士也不少,他们从事教育等服务社会的公益慈善事业(不限于办神学院),成效卓著,因此信徒也随之增多,他们日益溶入公民社会而成为其中特殊的一部分。
在我们的社会,事情可能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只要佛教的活动本身不脱离正确的社会方向,爱教而又爱国,并与人道主义精神相契合,共同为世界和平而努力,这样除了佛教界本身会出现一批社会知名人士外,也可能吸引某些社会名流或知名人士为之尽力。在今天的情况下,有人出家修行或当居士并非是为了去寻找“出世”和“剃度”的精神寄托,或去追求“芒鞋破钵随缘化”那种受苦境界,这只是浅层次的,而可能是为了跳出污浊,跳出某些政治恶斗,求得心地平静做一个虔诚向善的人,甚至为驱除人心中的种种贪欲邪念、灭掉人性中天然具有的某些野兽因子,作出贡献。因为人是从动物界进化而来,因此人性中总或多或少地会含有一些兽性因子,这是恩格斯所说的话,而这话是符合科学的。佛教修炼的重要目的之一,我看就在于灭掉人性中所具有的某些恶的野兽因子(包括权力野心、各种贪欲邪念等),使人成为真正纯粹的人,真正为社会做好事的人,真正为世界和平而尽心尽力的人。
前一篇:引用 金庸:皈依的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