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译文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注一〉,此时魂魄意志精神〈注二〉,除开执受身外〈注三〉,其余相互涉入〈注四〉,互为宾主〈注五〉,忽听得空中有说法的声音,或听得十方同时敷讲秘密的妙义。这就名为精魄递相离合〈注六〉,成就将来的善种,只是暂时的现象,不能作为登圣位的证明。如不作圣心,即名为善境界。若作圣境来了解,即遭受众魔的侵袭。
注一 初以精研妙明,稍间外出之心,遂致精明外溢,次以精研妙明,微杂向内之念,遂致精明内流。现在两种都不著,仍以观照之心,于内外二相处,精研妙明本体,故说‘又以此心,内外精研。’
即以内外精研之力,使妙明通融,故致身内六气,互涉互入。
注二 按楞严正脉引医经说‘魂藏于肝,魄藏于肺,意藏于脾,志藏于胆,或日左肾,精藏于肾,神藏于心。’又灌顶大师引扁鹊难经说‘五藏者,有七神,各何所藏也?答曰,藏者,人之神气所含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又楞严指掌以天地阴阳晦明风雨六气与之相比,言‘气之上升者为魂,下沉者为魄,宛似天地阴阳二气,气之敛静者为志,散动者为意,宛似天地晦明二气。气之充和者为神,浸润者为精,宛似天地风雨二气。’
注三 就一身而言,六气为所执受,身为能执受,此为总相,无可互涉。
注四 如魂本上升而亦能下沉,魄本下沉,而亦能上升,这就可以相互涉入。
注五 魂若下沉,则魄为主而魂为宾,魄若上升,则魂为主而魄为宾,若魂涉于其他五气,则五气皆为主而魂为宾,魄涉于五气也是如此。这就是互为宾主。这就是妙明通融于内,所以如此。
注六 妙明本自周遍,佛法由来现成,因为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空性既彰,佛法斯蔽,现在色阴将开,空界将尽,性具之佛法将现,本来之圆音预显,故闻空中说法,十方敷义。此由妙明通融于外,故致如此。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