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不能忽略“教师德性”(侍青 高鹏)(山东教育2013年9月刊)
(2014-01-10 15:32:27)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
|||
首先,教师德性有助于学生建立对教师爱的情感,因为如果教师的态度始终是亲切、温和的,那么学生自然体验到“老师喜欢我”的愉悦,从而向老师敞开心扉。而当学生喜爱、认同老师的时候,教师对生活、对知识、对人和社会的态度以及对工作的责任心等这些德性要素,甚至其个性、志趣与穿着打扮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或被学生潜移默化地模仿。其次,教师德性有助于克服人的喜优厌差的“自然天性”,使教育真正实现有教无类。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别人的孩子,尤其是“丑陋”的孩子,就不是教师仅凭天性能做到的,它必然需要教师具备一定“博爱”的德性。再其次,教师德性有助于减轻和消解精英化与功利化的分层教育现状、工具理性主义教育问题以及多元价值社会带来的“去道德化现象”等滋生的种种弊病。如果教师能以自己的善良、慈爱、热情、合作等优秀品质引导未成年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无疑弥足可贵。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具有爱事业、爱学生的高级情感,才会促使教师将专业成长发展为一种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当然,如果有可能,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将之发展为一种信念,因为只有信念才能产生持久的动机,促使教师不断追求事业发展的更高境界,使教师个体不会为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也不会被一时的困难所吓倒。另外,教师德性的提高,使教师能够做到事事处处为学生树立榜样,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会为自己拓展出一个无限的发展空间,全面实现自我价值,最终达到德性之“外得于人,内得于己”的境界。
有德性的教师首先是“善”的,而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善’的实践活动”,教师如果超越了现实与功利,对教育事业特别热爱、特别投入,那么他们就会把工作诗化,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获得纯真感动,并在与学生一起慢慢成长中享受着充实的人生。教师如果能够始终做到以审美的眼光欣赏、尊重学生,那么未成年人的天真无邪就会使教师因看到了人性最本源的美而体验到一种完全异于浮躁现实和物欲生活的幸福。教师如果对所从事的工作始终抱有研究和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导航、统领和推动专业化成长,最终也必然会在专业化成长带来的自我价值提升中感受到职业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