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极拳文化的思考(原创)

分类: 国学 |
很久了,跟孙承博老师练习太极拳,心底里总有一种要写点东西的冲动。常常扪心自问,然而都不得要领。昨天晚上,九点半后,孙老师又手把手的教我练习推手。真让人感觉有中“扶我学走路,教我学说话”的感觉,在我则是明显的感觉到了对于太极拳架势以及推手中的基本的动作要求,确实是有着非常有益的帮助。许多类似《道德经》一样难懂的道理,通过孙老师的讲解和推手中的找劲试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感到了一种学有所得的喜悦,这不仅对于身心对于我的正在进行的古典文学阅读和写作都是具有激励意义的。
太极拳是一种文化拳。刘刚的一句话,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为这种理解,因为身体力行的一些感受,所以这种信念牢固。孙老师常常挂在嘴边的是山东大学的蒋教授的“懂拳理,明拳法”。一年多来,我喜欢学习太极拳的招式,我更加着迷的是孙老师对于拳法拳理的阐述。不知道怎么,我正在热衷于学习传统文化中的《论语》《道德经》《金刚经》《古文观止》《孙子兵法》等等,孙老师的讲解,不知道在哪里与我所学习的古典的文化有着相通之初。为了更好的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为了自己有一个更加健康的身心,我坚持着打太极拳和读写。
这种坚持,到了一种挑战我生命和心理极限的程度。有时天下着小雨雪,广场上灯火依稀,只有几个行人撑着雨伞结伴漫步,天空中响着雷声闪电不时的划破长空。借助于我教授地理学科所掌握的看云看风听雷声看闪电识别天气的本事,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虚张声势。当然很多的人,没有去分析这些自然现象,没有我这样对于太极拳或者出来活动的痴迷程度。正是这虚张的声势,让我感觉到了自己恍如有辛弃疾风雨雷声中练剑的本领和气概。
在生病后,吃饭很少,身上的力气几乎没有了。我还有仅有的一点余力去做八十一势太极拳的动作。不知道是练习太极拳改变了病痛带来的不好的心境,还是真的就有调节阴阳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我的病情很快的就有好转,这与练习太极拳之前是大相径庭的。过去听过这样一句话,就是“太极日日走,百病躲着走”。看《黄帝内经》,众口一词,太极拳的确有舒筋活血调节阴阳之功效。当然我们不能夸口它包治百病,有病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疗法,无病太极拳可以健身。
心里烦闷了,几个拳友或者太极拳爱好者,聚在一起相互切磋啦啦家常,心理别有一种乐趣在。特别是阅读枯燥的古代文学和《易经》《孙子兵法》等,常常有一种心力交瘁的感觉,这个时候我常常放下课本或者头脑中正在思考的问题,打上一遍太极拳,就有了一种重新开始的生命活力。记得我在西方神话故事中,看到一个被宙斯惩罚推着巨石上山的神,当他白天奋力把石头推上山顶,宙斯在夜间就把山石从山上推下山谷。他第二天重新从山底下推起,这样日复一日,年如一年,他没有抱怨和气馁仿佛以此为乐似的。我在阅读古代经典或者跟孙老师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仿佛这位大神一般,把一种看似简单费力枯燥的活儿干得别人无法想象的有情趣。
教育部在学校推广太极拳的倡议已经有几个年头了,学校都有或大或小的推动工作,社区活动中的太极拳活动更是方兴未艾。作为一名教师实事求是的说,在中小学生中推广太极拳,还是步履维艰的。很多的人都知道,在大学里教授太极拳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太极拳作为大学体育的选修或者必修科目,得到了大学生们的青睐。我觉得在中小学推广国学和推广太极拳遇到了几乎同样的阻力,因为这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底蕴有关,更与我们国学和太极拳教学的师资力量缺乏有着很大的关系。譬如太极拳里面讲的一个化力,就是一个高中力学中的力的合成与分解的问题,对于中小学生来讲比较难理解,只有手把手的教才会。这样的师资是无法达到的,因为太极十年不出门。中国传统文化,也如是。我们所要继承和挖掘的是具有生命力的部分,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的记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