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地理)
(2013-03-02 10:19:27)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工作计划
初一地理
孙翠苗
2013年3月
一、
初一地理正值新教材颁布,经过上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老师们对于新教材基本上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在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工作中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老师们的状况还参差不齐。年轻教师适应较快,从教育教学上看比较理想,中老年教师则明显感到了一种不适应。
新学期开始,老师们积极参加了区教学研究室组织的教材培训。在培训中,进一步深刻的具体的理解了如何在新教材的使用中贯彻地理课程标准。课标和新教材,都基于让学生初步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特征。相对于老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践活动,但是给老师的自由度并不大。很多的自由,也是在教材范围内的空间展开。老师们认识到课堂探究活动题的重要性,有些是让学生说一说,看一看,议一议,有些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掌握地理事物的基本规律,识记区域地理事物中的重要内容。如学会认识区域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特点,工农业生产如何因地制宜的开展,如何注重世界经济一体,如何了解和识记某区域内在世界经济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资源的产地分布和外贸状况。
二、
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都处于一个行程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教育管理能力,都有待于提高。在地理学习中,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即老师需要领着学生去看教材、看图、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形成的能力,大胆的看图析图,形成探究区域地理事物特征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
教师的引导,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引导的同时,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引入学案教学,即教师设计好相应的自主学习指导方案,让学生看哪个图或者那些文字材料,形成对于区域地理事物的正确的认识和分析的技能。
三、
1、认识区域地理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水系。
2、认识区域内,对于世界经济影响较大的一种或者几种经济资源,说出它们的分布生产和出口情况。
3、说出某地区旅游业的优势。
4、学会说出某国家或者区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5、说明高科技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6、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经验和教训。
7、会分析某国家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8、能认识某国家人口语言和宗教等人文地理特点。
9、能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和文化方面的联系。
10、能说出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及其在科学考察和保护中的重要性。
四、
1、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导入:用情景导入法、问题导入法等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
2、精心指导,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范例:从看图分析的方法、角度、高度、广度等方面。
3、利用学案,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收获在其中。
4、指导学生运用绘制草图和示意图、描图等方法,帮助识记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5、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探究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
五、
六、教学进度
周次 |
内容 |
第一周(3.4—3.8) |
第六章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
第二周(3.11—3.15) |
第二节亚洲的自然环境 |
第三周(3.18—3.22) |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 |
第四周(3.25—3.29) |
第二节东南亚 |
第五周(4.1—4.5) |
第三节 印度 |
第六周(4.8—4.12) |
第四节俄罗斯 |
第七周(4.15—4.19) |
第八章第一节中东 |
第八周(4.22—4.26) |
第二节
欧洲的而西部 |
第九周(4.29—5.3) |
期中考试 |
第十周(5.6—5.10) |
澳大利亚 |
第十一周(5.13—5.17) |
美国 |
第十二周(5.20—5.24) |
巴西 |
第十三周(5.27—5.31) |
极地地区 |
第十四周(6.3—6.7) |
期末复习 |
第十五周(6.10—6.14) |
期末复习 |
第十六周(6.17—6.21) |
期末复习 |
第十七周(6.24—6.28) |
期末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