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懵懂的或许不是孩子,有可能是老师
(2012-11-26 13:03:25)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说实话,我不知道方老师取这个名字究竟意指如何,是指的学生年龄懵懂,还是在早恋方面懵懂。要说学生懵懂,糊涂无知,不明事理,没有任何迹象有这样的表示。要说学生在早恋方面糊涂无知,不明事理,我看实在说不下去,据我观察学生绝对不糊涂无知,他们清晰知道自己的喜好,比如第一个案例中的小陈,她非常清晰的表达出了对6班班长的喜欢。这是孩子的懵懂,糊涂无知么?我想不是,在我看来,懵懂一词或许用在方老师身上更为合适。具体地说,在本案例中,真正懵懂的不是小陈,更不是陈真,而是方老师。
那么方老师懵懂在何处,我看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太过于相信自己,个人主观性太强。
纵观整个案例,不难发现方老师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往往不喜欢做调查,喜欢根据自己的过往经验来判断,过于相信自己,个人主观性太强。
基于此,可以看出,小学的孩子早恋的倾向是存在的,甚至是占有一定比例的,据调查在某些发达城市的早恋小学化现象非常明显。而方老师压根没有这种意识,喜欢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认为小学的孩子不存在早恋倾向,仅仅只是对于学生的一种佩服,这是方老师主观性太强的判断之一。
方老师主观性太强的判断之二就是对于学生太过相信。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复杂的,都存在很多面,有好的一面,有坏的一面。老师毕竟是一个普通人,往往对于学生存在第一印象的判断影响,比如一个平时看起来表现好的学生,老师们往往第一印象特别好,总觉得他们是好学生,就是他们做了“坏事”,往往也不愿意相信他们是他们做的。在整个案例中,方老师这一种表现就非常明显,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小陈就特别袒护。
第二、关注不到主要问题,总是纠缠于次要问题。
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发现,纵观方老师处理小陈的整个过程过多注重的是次要问题,而对待主要问题反而没有过多关注。有人要问整个案例的主要问题,我认为应该是小陈说谎。方老师用了巨多篇幅去描述小陈为了掩饰到6班翻抽屉的问题而说了一个又一个谎话。最开始在高老师面前说谎,然后到方老师面前说谎,最后在家长在场的情况下说谎。试问一个说谎成性的学生,最后道出的秘密真实性可靠么?看似是小陈在方老师的劝导下最终说出了想看看喜欢的6班班长坐在哪里,我不禁要问方老师你觉得这个答案可靠么?
试问:如果小陈真的想知道6班班长坐在哪里,需要去翻抽屉?小陈有N多办法可以知道6班班长坐在哪里,比如下课以后到6班门口去观察,在比如询问6班学生。由此可以看出,小陈最终坦诚的秘密有多么的不靠谱。
说到这里,我不禁要再问方老师一个问题,到底在这个案例中,你应该关注哪个问题?是不是看似突出的方老师所谓的“早恋”假象?我想铁定不是,我坚定的认为方老师应该关注的是小陈撒谎成性的问题,这关乎到小陈道德品质的养成。
在整个案例中,方老师对于撒谎问题没有任何的后续关注,难道方老师以为您一番推心置腹的话就能让小陈改了说谎成性的毛病?
第三、过度相信宽容的力量,总把宽容当法宝。
不管是小陈,还是陈真,不难发现方老师在处理的时候总是不断重复宽容这个看似有效的法宝。有的人可能要反问,你看宽容确实有效,小陈变好了,陈真爱表现了有了重大转变。
试问:如果宽容真的有效,何以会出现:“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却让我很苦恼,因为我都替班里的孩子们保密,有些孩子竟然毫无顾忌地把小礼物带到了教室里送给喜欢的女孩子,弄得班里乌烟瘴气。”
我认为方老师所谓的宽容,给孩子的感觉是一种放任,同时也给了孩子一种大胆的暗示。什么样的暗示?那就是大胆向喜欢的异性送东西甚至表白不要紧。为什么不要紧?因为方老师会帮我们保守秘密,不告诉家长。
宽容,不是班主任处理问题的法宝,这是一种必须慎用的处理方式,因为一旦使用不好,就会产生副作用。就拿小陈和陈真来说,虽然目前看起来有了一些改变,但万一家长得知了以前的过往种种,孩子会怎么想呢?我可以肯定的说,他们会觉得这是方老师泄的密,从而会对老师产生恨,最终甚至会演变出一些不可收拾的问题。
所以,读完案例,我的心是悬着的,也是为方老师担心的。希望方老师能够真正的反思自己的处理方式,进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