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环保
媒体:白城日报 作者:顾洪君
发布:刘伟 2009/7/19 6:12:12
文化是人类历史经验的积淀和升华,是人类文明史的纪录,纵观人类文明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中华文明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绝不能再成为生态文明的迟到者。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环境保护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善待万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之参矣。”人只有仁爱自然,万物才能茁壮成长,天地才能风调雨顺,天、地、人、自然才能和谐相处。
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把物中有我,我中有无,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也是说主客体的相容。这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近,与环境友好型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
佛家认为万物都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涅盘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佛教正是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重要修炼内容。
中国历代都有环境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不能砍伐。什么时候砍伐呢?《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除保护环境外还要避免污染。“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把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虽然残酷,但说明重视环境保护决不含糊。
常有人用《周易》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表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这与环境保护的内涵亦是一致的。今天应该说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保护环境、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难怪一些西方生态学家提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议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中国孔夫子的智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