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悦”读,以文化人
(2012-11-02 13:02:51)
标签:
杂谈 |
分类: 学校管理 |
深度“悦”读,以文化人
——荐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随笔
淄川昆仑中学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向老师们推荐的书目,也在不断的变化,但是一种经典的图书,如《给教师的建议》的这样的书籍,我们的感悟还是常看常新。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有两种人生没有意义,一种是做事而不读书,再一种是读书而不做事。
由于种种原因,在乡镇中学,教师缺编的现象非常严重。教师们承担的教育教学事务非常繁重。读书成了一种奢侈品,如果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教师阅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我向教师们推荐《给教师的建议》,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理由:一、书中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苏氏的做法是对于真正的教育的回归,这种回归超越了“功利主义”的局限。完全撇开了功利主义的教育是不现实的,桎梏于功利主义的教育是可悲的。让教师们阅读这样的书籍,就是要明白教育的真谛。我说过一句话,就是认真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并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的老师,就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乃至不愧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二、书中,浸透着苏氏对于阅读的重视。苏氏常常在他的教室的“读书角”,摆放与学习有关的五十多种书籍。这是一种真正的“大阅读”,即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苏氏的“大阅读”也是具有不可取代的魅力。学生的视野,需要靠阅读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需要靠阅读来积累。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如此。三、让“悦”读,适合教育的快节奏。“阅读有法,但无定法”,要真正让阅读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准备,就要从阅读的根本做文章,从方法上另辟新径。
一、精细管理,要以学校文化建设为底蕴。学校教育管理的精细化,是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学校要提高质量,要挖掘自身内涵,需要在精细化管理上做文章。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需要通过精细化管理这个窗口,管窥教育质量的提升。精细化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一种优秀文化作为依托;另外精细化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一种被师生内化的文化来保障。
如果一种精细化管理制度,缺乏优秀文化的支撑,那么它只是一个先天不足的婴儿而已。如果一种优秀的精细化管理制度,缺乏广大师生的文化认同,那么它在贯彻落实乃至发挥作用方面都会大打折扣。
我们学校推行级部横向管理和学科主任纵向管理的纵横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正是顺应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自身体系的统一性上考虑的。这样做,更有利于发挥级部管理的针对性,更有利于挖掘学科备课的系统性和兼顾性。
要让这种“纵横管理”模式真正发挥相应的作用,需要教师具备足够的教育教学素养,这种素养来自于“悦”读。如果对这种精细化管理认识到位,就会激励教师 “悦”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生本实验,要以师生文化建设为支撑。生本教育不是一种模式教育,但是在每个教师的课堂上,又离不开具体的操作模式。这种符合学生成长和教师特色的模式,就需要每位教师在学习生本教育理念精髓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建设自己的生本课堂。
我们学校推行“三四三”课改模式,但是这不是一种刻板的模式,需要每个教师根据自身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发挥。
我们几年来推行电子备课,在学校和老师个人资源库中,都有现成的“三四三”教学案。这些教学案的实施,不是教师照搬照抄,需要教师根据变化的自身和学校硬件和学生状况,创造性的开发利用,这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这种二次开发利用,需要教师教育哲学文化素养的提升才能实现。
而提升教师的教育哲学文化素养,自然离不开阅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离不开高质量的阅读。我们学校通过制定《教师专业成长考核制度》和提升图书室阅览室建设等,多方面多渠道的保障师生阅读的质量。
“以写促读,以读带写”,既是师生“悦”读的经验所在,也是继续推进师生“悦”读的法宝。我们搞各种教师教育随笔、教育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比赛,搞各种活动的学生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和读书笔记手抄报比赛。让师生在一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中,挖掘自身阅读和学以致用的积极性。
三、书香校园,要让“悦”读绽放芬芳。我们的校风、学风、校训等张贴在墙上,名人字画、名言名句、励志故事、各种教育图文,在教学楼走廊随处可见。要真正让这些文化,变成师生自身的一种文化魅力,需要“悦”读。
为了让师生“悦”读,我们多次组织教师聆听魏书生、陶继新、任小艾、李镇西等老师的现场报告或者观看他们的视频。他们在读书中成长的故事,激励老师们;他们成长的成功经验,为老师们增长自信。
我们利用学校阅览室举办教师“读书沙龙”活动,利用昆仑教育信息网开辟教师随笔专栏,利用班主任论坛和主题班会征文比赛。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老师尝试到学以致用的幸福和快乐。
学校“文化长廊”的手抄报展评、绿野文学社活动、“校园之声”广播、“励志操”系列活动比赛等,成为展示学生读书素养文化素质的重要平台。
比如,我们学校阅读活动中表现比较突出的许学良老师,他结合自己古文功底比较扎实的实际,在语文课堂上,成功开展了“每日一句经典名句诵读”活动和“大读写”活动,坚持两年以来,效果颇丰。最近他主持的文学分社出版的《锦绣年华》学生优秀文集,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绿野文学社秘书长张成双老师,在搞好两个班语文教学和文学社团日常工作的同时,坚持不懈的阅读传统经典文化钻研书法艺术,他所兼任的书法教学取得了在全区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
还有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张冬丽老师,在她的体育课上,不仅注重培养各种体育知识和技能,而且处处把文明礼仪和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最近她以优异的体育教学成绩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代表淄博市参加了山东省初中体育教师优质课评选。
这样的老师,在昆仑中学还有很多很多,遍及各个学科和各个年级,也是昆仑中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从苏氏的《给教师的建议》中,发现了教育的真谛,并以各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在坚持“悦”读。正是这种见缝插针的“悦”读,在慢慢的改变继而影响着昆仑中学的广大师生,也必将托举起学校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