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吾言之吾心
吾言之吾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1,388
  • 关注人气:4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践行生本理念  打造生动式课堂教学

(2012-10-26 14:10:02)
标签:

杂谈

分类: 学校管理

          我校自2001年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就坚定不移地立足课堂教学创新来推进课程改革,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系列活动。推进“合作——探究”教学实验,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坚持解放思想,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通过学习《人民教育》特别报道《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我们开始关注和研究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实验,并成为淄博市首批生本教育实验学校。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校课堂教学创新水平,学校赴广州对生本教育实验情况进行了考察。生本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和“先做后学,以学定教,先会后学,先学后做,不教而教”等先进理念和以学生为本,让教育激扬生命的教育价值观给予我们深刻的教育和启示。

一、对实施生本教育实验的认识和体会

生本教育适应今天社会发展、思想解放、信息化普及、学生生存状态改变等种种新情况;生本教育的教学回归了教育的本真,使教育拥有的真善美的教育作用得以发挥;生本教育为课堂教学创新提供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纲举目张的思路与方法。特别是生本教育可以真正实现面向全体,促进全体学生以不同起点、不同方式、不同速度共同成长,可以实现生态化课堂和谐、均衡发展的终极目标,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一)转变观念是改革实验的前提条件
    
理念是行动的灵魂,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学校要深入开展学习《人民教育》“生本教育”专辑,郭思乐教授《聆听教育的春天》、《教育走向生本》和《教育激扬生命》等理论专著,并分别组织管理干部层面和教师层面的理论测试、教学论坛等研讨交流活动。学校组织校干和教师到改革的名校参观学习,比如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潍坊安丘四中的自信心教育等。因为无论你校长怎么给老师讲,都不如老师们亲身感受一下,直观、形象。让老师们思想受到震撼,他们会自觉加入到改革的行列中来。切实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解开教师思想上的枷锁,养成敢于想、大胆做的好习惯,为改革铺路架桥。

(二)典型带动、活动推进是改革的重要措施
    
发现和培植生本教育实验骨干教师是改革的首要任务,各学科先摸索出基本的教学模式,给老师们树立学习的榜样,然后以点带面、全员推进。可以允许教师改革有快慢,绝对不允许原地不动。要及时宣传、报道实验动态,推广典型经验与成果,抓两头、促中间,均衡推进生本教育工作。要通过调度会、优质课、优秀教师评选、同课异构、专题研讨等多种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提升,让课堂在活动中改变,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三)课题研究是突破难点问题的必要方式
    
围绕制约生本课堂实施的共性问题,列为研究课题,成立典型问题攻关团队,定期举行阶段性专题研讨、交流活动,逐步解决制约生本课堂构建的难点和共性问题,突破实验瓶颈。比如前置研究是难点,我们能不能专题研究一下,如何设计小研究,因为前置研究的质量,决定了课堂的成功与否。

二、我校生动式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做法

通过学习生本教育理论,昆仑中学依托专家指导、骨干带动、校本教研、论坛交流等途径,贯彻边实验、边推行、边反思、边总结的研究主线,全力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生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生动式课堂的基本特点

1、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构建的过程,不是教师的强行填充与灌输的过程。教师是努力将自己的教转化成学生的学,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通过组织、引导、激励和评价,带领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

    2、活动引领。生动式课堂要求教师不是陶醉于个人的精彩表演与展示,而应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练议试尝、做唱画演等多种活动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强化知识形象记忆,做到活学活用。同时,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认知状况变换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让活动贯穿整个课堂,使学生快乐学习。

    3、凸显合作。教师发挥组织者、指挥者和参与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尝试发现、合作交流、体验成功,使他们充分的展示自我。生动式课堂里,教师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能力;训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形成合作探究学习机制。

4、关注情感。生动式课堂教学是以爱为基础的教育,是充满了和谐、充满了人性美的教育。教师不是用斥责、抵触、批评的态度,而是有效地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在情感方面给学生以更多的温暖,使师生的生命存在爱心付出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在生动课堂里,师生之间体现是平等对话和协商,是心灵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快乐学习,引领学生在自信、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探讨交流。

5、开发智能。生动式课堂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的智慧与潜能得以开发和实践。教师的备课,着眼于学生兴趣的激发,着眼于学生兴奋点的挖潜。教师在课堂上依托多种信息化手段,引导和创设情趣化的情景,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把学生的兴趣点、注意点、兴奋点都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多角度、灵活性、创造性的思维得以充分激发。

    6、充满趣味。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师积极挖掘学习材料本生的趣味性,将知识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新颖奇特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二)生动式课堂的基本要求

1、教学设计精致。坚持预习案、导学案、检测案的有机结合,突出学案引领、小组合作、分层达标。教师准确解读教材与学生,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提炼形成目标明确、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

2、知识讲授精细。抓住知识主线,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讲练适度,突出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做到精讲、互动与展示有机穿插进行,力求课堂的最大效益。

3、学法指导精炼。以活动推动学生合作,以探究引领学生学习,教师发挥好导演作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互动中学习。

4、分层教学精巧。根据学生个性、认知能力、思维类型等差异,实行分层设计、分层引导、分层探究、分层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最大化的发展。

5、跟踪巩固精当。坚持堂堂清、日日清的巩固原则,教师精讲点拨后,选择科学、适当的跟踪习题,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积累学习的方法,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

6、师生关系和谐。课堂里充满欢乐、和谐、合作与互动,师生之间具有愉快的情感沟通和智慧交流,教师的亲和力和教学艺术推动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

(三)生动式课堂的操作模式:三四三模式

学校构建“三四三”模式的生动式课堂:即学案包括预习案、导学案、练习案三部分;课堂教学包括预习、探究、展示、检测四部分;课堂时间确保三个三分之一,学生自主学习不少于三分之一、教师点拨不多于三分之一、课堂练习不少于三分之一。

“三”,就是“三案”,即:从教师备课的层面上看,要让“预习案、导学案和检测案:合为一个整体。生动式课堂鼓励学生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课堂教学要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自主学习方式。生本的课堂就是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因此,学校提出了“三案合一”的思路:即:导学案的编写包括预习案、导学案和检测案三部分。学校强调了导学案的设计必须做到三点:以学生预习为前提,以学生探究为主体,以课堂练习为主线。

“四”,就是“四环节”,即:从学生学习的层面上看,学生要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预习、探究、展示、检测。

其一,是预习。学校积极鼓励学生预习在前,把前置的预习环节不断强化。通过组长检查、组员互查、教师抽查等多种形式,强化预习环节的落实。

其二,是探究。教师把学生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共性问题归纳出来,教师灵活采用组内探究、异组探究、组长商讨、全班研讨等形式解决共性问题,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其三,是展示。学生展示是高效课堂的核心。问题从学生中来,解决由学生做。课堂中采用抢答、选答、必答、风险答等形式解决学生的质疑。教师做课堂的导演,把舞台留给学生,让学生把合作、探究的成果展示出来,在展示中体味成功。

其四,是检测。当堂检测,是借鉴洋思中学的“堂堂清”模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一个有效途径。检测案的设计,突出分层教学。当堂检测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不同的学情,分为基础性作业和拓展性祖业。学生完成以后,采用小组互批、组长汇报、兵教兵等形式,当堂反馈,当堂矫正,努力实现堂堂清。

“三”,就是“三个时段”。学生的预习案部分,以学生提前自主完成,小组检查矫正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不少于三分之一;导学案部分,教师适当点拨引领,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突出学生个性展示,教师点拨不多于三分之一;检测案部分,以学生的训练为主线,采取兵教兵、兵带兵、一帮一等形式,达到人人过关,课堂练习不少于三分之一。

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言,“生本教育”只是一种理念,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加工再创造,量体裁衣。可见,真正的“生本”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认知规律,找到适合学生现有认知规律,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以生为本”的教育。这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调研,要经过不断地摸索实践,来适应学生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取经”的历程可能很辛苦,很坎坷。但我想,只要我们有真正为学生发展着想,为学生一生负责的思想,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勇气和信念,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远,我们一定引导我们的学生到达胜利的彼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