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经》会通儒道(转载)

(2012-10-26 09:19:01)
标签:

杂谈

分类: 佛学

《心经》会通儒道

武汉大学哲学院   郭继民

大略而言,中国哲学之特质可以定位于心性之学,无论儒道,皆然。

儒家“尊德性而道问学”的终极目的乃为成就完满的人格,所谓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就是从人性完善的角度,而人性善的根基在于未染的人心——道心。孔子已开其端于人性问题有所论述,“性相近,习相远也。”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即言,作为人之本性的仁义礼智四端都包含于人心之中。“人们道德修养的提高、成圣成贤的路径,就在于能把其内在的本性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儒家经典著作《大学》篇大致论述的成圣成贤的基本路径(八目)——“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根基在于“心”;其指向的终点三钢——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亦在于“心”。只有“心性”纯正无染,“不垢不净”,一切才可能达到。然而,这种“心”又当如何定位呢?

   无功利心。首先这种心乃无功利心,若有功利、心机在里面,心则是染污的,即便在外在行动上表现的多么慷慨无私,但仍是知行不一,是虚伪的。故而儒家尤其倡导“诚”,诚者,不欺也。无论《易传》中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还是孟子哲学视野下的“不诚无物”,乃至宋儒周敦颐对“诚”的发挥,皆表明“心”需无外在功利之干扰。《朱子近思录》载:“明道先生在澶州日,修桥,少一长梁,曾博求之民间。后因出入,见林木之佳者,必起计度之心。因语以戒学者:“心不可有一事”只有达到诚,以诚对己、以诚对人,以诚对万物,方可心中无物。而也只有做到心中无物,方能“与天地参”,并最终体悟“参赞天地之化物”的天人境界。

    无执着之心。执著心,即“粘滞心”、固执心,粘滞于物而不能自拨。佛家讲要去我执、法执。儒家亦然。如《论语·子罕》云:“子绝四——勿臆,勿必,勿固,勿我”,四勿去除的就是执著心。若用《心经》会通之,意、必、固、我皆以“自我”为中心展开,这种“自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