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引用】《种好心田——魏书生与陶继新的幸福教育》  跋

(2011-08-02 20:41:39)
标签:

杂谈

[ 作者:魏书生 陶继新    转贴自:华东师大]

在中国教育界,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产生影响者,可谓寥若晨星。魏书生,便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不管是当语文教师,还是做班主任,不管是当校长,还是任教育局长,他都是当之无愧的典型,都有超越常人的经验之谈。这棵教育上的长青树,为什么一直枝繁叶茂?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几十年来,我一直关注魏书生的教育实践与生命走向,不但听他的报告,读他的文章,而且也在研究他之为人的灵性状态。真可谓“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原来,魏书生之所以成为魏书生,有一个生命之“道”在支撑着。老子说:“道可以道,非常道。”他还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魏书生之道是不是“可道”?是不是也具备生成“万物”的能量呢?

这几十年,中国教育可谓风起云涌,各种各样的流派、模式、技法等层出不穷。可是,真正抵达魏书生境界者,依然是“几希矣”。这些研究者中,很多比魏书生的学历高,学问大,可是,为什么就不能像魏书生的影响那样不胫而走呢?特别是,没有魏书生那样轻松自如地取得那么大的成绩呢?

回答是简单的——魏书生有属于他自己的“道”,而更多的人,却一直在“技”与“器”的层面徘徊着。

古今中外,大凡悟道、得道与行道者,都是不朽的。孔子、老子、庄子如是,耶酥、释伽牟尼与苏格拉底也如是。他们都有属于他们自己悟出来的道,都有他们所行之道。

孔子的道是什么呢?他的弟子曾参说是“忠恕而已”。即一个忠道,一个恕道。所谓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道呢?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还说:“吾道一以贯之。”看来,道不是随便变化的,是应当“一以贯之”的。

这令我想到了魏书生,他的道是什么呢?我觉得,是“种好心田”。而且,几十年不变,而且以后也不会变。是的,种好心田,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动物大都可以在其天年的时候才死去,而人的天年是多少呢?120岁。可是,有多少人活到了120岁?太少了!为什么呢?关键是没有种好心田。中国人喜欢折腾,折腾别人的时候,岂不知也在折腾自己。人是经不起折腾的,教育也是经不起折腾的。人折腾起来会短命,教育折腾起来会出问题,甚至是大问题。事实是,很多人一直在折腾着,教育也一直在折腾着。魏书生看到了这个问题及其严重的危害性,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折腾,一心一意地种好自己的心田。当一个人种好心田之后,就会有一个特别的定心,就会有一个特别的慧根,就会有一个看清世事万物的法眼,就会有与道相宜的真正有用的方法。任何教育改革,如果让绝大多数的人不舒服了,难受了,都不可能成功。魏书生几乎不谈什么改革,也很少讲创新,更少说教学模式,而是想方设法,让与他同在一场的人快乐与自由。当教师与班主任就让尽量自己的学生快乐与自由,当校长就尽量让全校师生快乐自由,当局长就尽量让整个市教育上的人快乐自由。看来,他不但自己种好心田,还力图种好与之相关的人的心田。心田种好了,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就是魏书生高人一筹之处,这就是“道”之在场的特殊力量。

 心田问题解决不好,不管你有多么的学问,有多大的权力,有多少改革举措,都不会成功。而种好心田之后,就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魏书生在种好自己心田的时候,也在千方百计地让更多的人种好心田,让更多的人创造奇迹,让更多的人有一个永远的幸福。

可是,很多人并不真正理解魏书生的这个“道”,只是在机械地学习他的教育教学方法。诚然,这些方法是魏书生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很有意义与价值。可是,如果没有参透魏书生的生命之道,只是就方法学方法,就永远得不到魏书生的“真经”,只是学点皮毛而已。

我不敢妄称自己是悟道得道与行道之人,但是,我对魏书生之道有自己的心灵感应。所以,很想与魏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一次较深层次的交流。

我在寻找这种机会,也在创造这种机会。

于是,我想在我主持举办的“第二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请魏书生作一场种好心田的报告,并借此与他商定心灵交流的事宜。

2010年11月30日晚上,在济南市历城宾馆,与魏书生及其夫人坐在了一起。我们先交谈了与道相近的一些问题,然后,我就向他提出了与他进行对话的请求。

令我欣慰的是,他答应了这个请求。

31日上午,历城宾馆礼堂里座无虚席,魏书生的报告,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掌声。而我,再一次沉浸于他的种好心田的道场中。

31日下午,魏书生临行前,说我们的对话就定在11月18日,地点是北京。

11月18日,在中央电视台“人口栏目”摄制组,我与魏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对话。几台摄像机同时摄像,录制了我们对话的全部内容。

整整一天,我们从生命磨难,谈到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从教育管理,又谈到种好心田。没有片纸文稿,率性而言,六七个小时时间,魏书生一直是妙语连珠。

对话是在意犹未尽的语境中结束的。

而这本书稿,就是当时对话录音略加整理而成的文字稿;而与之相配的光盘,则是我们对话的压缩音像制品。

整理书稿是在断断续续中进行的,因为预定的采访与讲课时间难以推脱。即使如此,每次面对录音文稿,我都仿佛又一次与他面对面地坐在一起。他是那么亲切,那么真诚,那么富有智慧。一直在“学而时习之”的我,当是这次对话的最大受益者。而当这本书与光盘问世之后,就会有更多的人受益。

人之快事,莫过于“与人同乐”。而当大家从这个对话中,也如我一样感受到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也就更加快乐与幸福了。如果大家在读了这本书后,也能像魏书生一样种好心田,魏书生也会感到特别快乐与幸福的。

所以,这本书就名之曰:“种好心田——享受教育的幸福。”

但由于时间仓卒,自己水平有限,所言所悟,定有一些不当之处。诚望广大读者与听者,给予指正与批评;我当不胜感激。

                        陶继新

2011年1月3日于济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