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教学与橡皮筋原理
昆仑中学
玩橡皮筋的人都知道,关键是把握一个度。张弛有度,橡皮筋便会收放自如。玩到一定的境界,就接近艺术。我看到电视剧有玩弹力球的少年高手,我想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艺术也是一种启发。
我们的教学如果收的过紧,就会让学生感觉过度紧张,学习效果适得其反;如果太放得开而收不拢,就是因为失控而出现混乱。这是教育的尴尬,也是众多教育工作者亟待打破的一种被动局面。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一种适当的紧张度和好奇心,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期望的,仅就自己的认识和观察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看法。
大家知道,每个学生成功有效的学习,都需要一定的紧张度和好奇心。没有这种紧张度或者好奇心,学生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这种紧张度,来自学校家庭和教师给予学生施加的压力和影响。这种压力和影响,可以通过班级规章制度、评比比赛制度和师生自我评价制度等等来实施。如果这种紧张度不足,学生则会自动松弛下来,自身学习潜能便不会爆发出来。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即使很有天赋的学生也很难发挥潜力。“梅花香自苦寒来”,大概就是说这样一个道理。
“橡皮筋原理”,适用于整个班集体。而班集体有无数个个性鲜明的学生组成,要让一个班集体整体教育质量得到提高,就要将“橡皮筋原理”最大限度的运用到每个学生身上。自古以来,有“因材施教”的原则,现在倡导“分层教学”。所有这些教育原则或者模式,都是“橡皮筋原理”实施的必备条件。新课程标准,给学校利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更大的自主权。这对于学校和每个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说是机遇,是因为学校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政策,整合校本资源,挖掘自身潜力,实现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双丰收,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教育品牌。说是挑战,因为这里面有风险,掌控不好,就会出现实验班级教育教学秩序的混乱,即所谓的放得开而收不拢的局面。
教育教学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它需要在不断的实验创新中才能得到发展。不用说校本课程,即使国家课程实验教材也需要我们进行收放有度的整合。魏书生老师就在省级语文观摩课上,将语文课的教学内容由课本上的教材替换为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因为他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听这样的学习内容,更能集中精力,比学习《卖柑者言》、《大铁棰传》等,能更好的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魏书生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方面,为吉林省语文教师树立的一个榜样,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魏书生老师使用的就是“橡皮筋原理”,他放开了——不拘泥于实验教材中的内容;他收的拢——他让课堂教学仅仅围绕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觉悟和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上并提高能力上来。类似的课堂教学创新实验,我们的教师也在搞。说明广大教师,具有把握橡皮筋度的内在诉求。这就为我们探讨这个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意义。
如果我们认真审视一下,就会发觉:教育界业内,不乏学校与学校相比、学生与学生相比。这是目前的教育形势发展的必然,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要做好自身发展史的比较,在比较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明确自身发展特色之路。“橡皮筋原理”,就是要寻找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最佳切入点。在这个点上,教师专业成长有了一个适当的紧张度和好奇心,学生的学习也有了一个适当的紧张度和好奇心,教学相长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教师要在运用“橡皮筋原理”中,更多的把握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和道德素养以及教育教学技能。像魏书生和李镇西等教育名家,不仅是读书学习的典范更是学以致用的榜样。他们不仅关注各种量化成绩的考核结果,更关注教师和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换句话说,他们同时更多的关注学校、教师和学生身上具有个性的东西,因为这是利用“橡皮筋原理”的根本所在。
在教育教学中贯彻“橡皮筋原理”,不仅要有一种科学发展的理念。学校不仅要提倡各展其才的特色意识,还要有耐得住做冷板凳的定力。我们现在考核教师从德勤业绩四个方面,实际上四个方面在每个教师身上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个教师都懂得,培养学生单靠说教不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就是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在自己的学习活动中遵循“橡皮筋原理”,那么我们就要在这方面给学生做出表率。如果每个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做到了灵活运用“橡皮筋原理”,那么学生也会有样学样后来居上。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广大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有一种误解。自己教了几十年或者十几年书了,没有专业成长不是也过来了吗?干吗去搞那些形式上的东西?专业成长是年轻教师的事情,或者是争先创优教师的专利,与我们普通教师无缘。实际上,有这种观念的教师,没有强烈的意识到专业成长是每个教师的福祉,是教师不断得到社会学校家长学生认可的保证所在,是一个教师职业幸福尊严的保证所在。不要把专业成长看成一件神秘的事情,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教育创新即是。魏书生老师在阐述教育创新的时候,说今天我在课堂上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了,就是教育创新;我的板书设计更科学艺术,也是教育创新;我与学生沟通交流,话语更得体更融洽也是教育创新……我们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也要坚持运用“橡皮筋原理”,不要把标准定的过高或过低,要保持自己的“好奇心”,要把握好一个“度”。我想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做得比较好的老师,在教学方面也为灵活驾驭“橡皮筋原理”奠定了基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