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读2011.5《人民教育》中的《建造“精神特区”》
岔河中学的《论语》诵读,源于张斌利校长对“言必西方,行必现代”的做法的一种反思。我深有同感。
张校长是教体育出身的,他读不懂,就抄原文、抄注释、写感受。我在抄读的时候,为了理解也是抄读十几遍甚至背诵下来。张校长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中,读出了“教之者不如好教者,好教者不如乐教者。”现在学校里师厌教生厌学的现象非常普遍,只有用教师的乐教才能引导带动学生乐学,张校长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张校长通过学习《论语》发现,孔子更多的关注的是学生的德行而不是分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面对这样的情况,孔子没有发牢骚,而是循循善诱,把他们培养成了很出色的人物。就拿大家熟悉的子路来说吧,据说开始时对于孔子非常不尊敬的,后来在与孔子的交流和接触中,慢慢的改变了对于孔子的看法,成了最坚定的追随孔子的弟子之一。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原来,孔子及其弟子是把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把书本教育与学生的言行有机的结合起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从《论语》中,我们看出孔子一生都把自己当成学生,而且倡导他的学生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好学不倦的孔子的由衷感叹。如果我们做教师家长学生的,乃至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以上 “学者”的标准要求自己,那么我们要创建和谐家庭、和谐课堂、和谐校园,就不是一件难事。我们生活的空间就会其乐融融,像岔河中学郭玉梅老师数次开颅手术之后,总是盼望着早些回到讲台。在张校长的带领下,全校师生读《论语》,老师们有厌教变成乐教!这应该归功于《论语》等优秀文化的滋养,虽然在张校长的眼里还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岔河中学的学校管理已经上升到文化管理的最高层次。
张校长发现:马斯洛的“人在良好的环境下,更能表现出他的友善、慷慨、仁善、信任等人类优良的品性。”与孔夫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等,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了积极的以《论语》为主心骨的校园文化,张校长大胆改革:教师工作不考核,学生考试不监场。没有了对于教师工作的考核,教师们反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工作。教师们,利用业余时间,义务制作了烙画——《君子不重,则不威》。“夫大制无割”(老子语),文化层面上的管理,就是制度管理的最高境界。以上海某中学为代表的“优胜劣汰”的制度管理,随让演绎出教师们空前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却隐藏了教师们内心深处的焦虑与不安。没有经典文化做基础的改革,往往会导致精神迷失和人格上的堕落。
没有了考核,张校长想办法激励教师们读《论语》,激励教师们锻炼身体。张校长知道,“人连续七个星期坚持运动,体内就会产生啡肽,这种化学物质刺激人的大脑使人兴奋,情绪积极向上。”张老师说:“经典使人心灵宁静而高贵,自然拒污浊于千里之外。”于是,有了这样的奇迹“我们这所偏僻的乡村中学,师资、生源和办学条件应该用‘极差’来形容,却引来全国各地同道参观,教师们备受鼓舞。”
更主要的是,张校长在谈到自己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的时候,引用《论语》的一句话,就是“先之,劳之,无倦。”张校长精诚所致,感动影响和带动了老师们。用陶老师的话说,就是他们学校形成了一个“精神圈“,在这个精神圈里的老师们,相互激励着。我想这就是《论语》中所说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吧。这个“文“,就是以《论语》为代表的经典文化。
“师法乎上,得乎中;师法乎中,得乎下。”张校长为我们开拓了一个以师生诵读经典提升教育质量的典范。以《论语》为代表的经典文化,从诞生至今,经过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论语》中寄托了孔子及其弟子们,在修身、治国、教育、学习等方面的种种理想和践行的宝贵经验。很多的古圣先贤,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走上人生和事业的巅峰。我们不会否认,也有不少人以此为富贵的敲门砖。让自己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让更多的学生和孩子在自己的影响下健康的成长,本着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我们重读《论语》,一定会收获多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