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原文: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è),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译文: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使他们一入学就产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学生按鼓声开箱取出学习用品,使他们严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戒尺,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夏祭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先观察而不要事先告诉他们什么,以便让他们用心思考;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年少的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插问,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不能越级。这七点,是施教顺序的大纲。古书上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宫首先要尽职,读书人要先立志”,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评注: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到了大学,一开始就是祭祀。祭祀看上去迷信,其实不迷信。“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可以比较现在的开学典礼。“皮弁”是一种白鹿皮制成的帽子,是当时的礼服,可以比较现在的校服。开学的时候为什么要穿礼服呢,因为这是一个庄严隆重的时刻,我是大学生了,自我期许两样了。“祭菜”是祭祀,要祭这个领域里最好的、根本性的老师,比方说孔子。美国列奥·施特劳斯有篇演讲值得推荐,《什么是自由教育》,好得不得了。文章提到,“老师自己是学生且必须是学生。但这种返回不能无限进行下去:最终必须要有一些不再作为学生的老师。这些不再是学生的老师是那些伟大的心灵,或者,为了避免在如此重要的事情上的含糊其词,可以说最伟大的心灵。这些人实乃凤毛麟角。我们不可能在课堂里遇到他们任何一位。我们也不可能在其他地方遇到他们任何一位。一个时代有一位这样的人活着,就已经是一种幸运了。”(《什么是自由教育》,一行译,刘小枫、陈少明主编《经典与解释》,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这样的人就是“祭菜”的对象,也就是偶像的偶像,老师的老师。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和小学始教“一年视离经辨志”不同,是书本又不只是书本,展示了另外一条到达之路。英国怀特海(A.N.Whitehead, 1861-1947)说:“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德教育就无从谈起。如果我们不伟大,我们做什么或结果怎么样便无关紧要。对伟大崇高的判断力是一种直觉,而不是一种争辩的结论。”(《教育的目的》,徐汝舟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22-123页)。举一个例子,我这里有个孩子在读德语,我看见他拿了一本生词在背。我跟他讲,这还只是中学的读法。问他歌德知道吗?知道。问他马丁·路德知道吗?不知道。我叫他到网上去搜搜看,一搜,出来一大批相片,德国的文化名人。我说你作为大学生,不能只是背生词,这还是基础功夫。你脑筋里要有这些人的像,这些人是语言的根本。比方说,马丁·路德翻译《圣经》,对德语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又比方说,歌德《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你听到这个词就去查一查。这样就一点点来了啊。你要学好德语,脑子里要有这些人的象,经常观摩经常接触,里边的东西就来了。这其实就是“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只是背生词是不够的。应该是伟大的人格在熏陶你,你跟他们一点点建立亲密的关系,今天知道一点,明天知道一点,后来知道这一个人了,后来知道某几个人了。这些人是民族文化的脊梁,教育的根本就是伟大人格,伟大心灵,伟大思想。当然也没有这么方便,施特劳斯说过,你真的去倾听最伟大的心灵之间的交谈,你会发现最伟大心灵也是矛盾的。那么到底谁对呢,自己根本不够资格评判。当然,到了这个时候,你的语言程度完全两样了。这其实是没有底的,然而只有这样才能学好。自由教育的真谛是唤醒人的内在自由和卓越,也就是柏拉图所谓“人性中的人”,职业教育是其次的东西。“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学一个东西,先要把这个领域里最好的人找出来,还要找偶像的偶像,老师的老师,这样一直推上去,而具体由谁入手只不过是一个契机。从传统的观点来看,每一行每一业,都有一个祖师爷,就是做木匠也是有鲁班的。为什么是祭而不直接是学,因为要先放一放,他们的距离和你差得不知道有多远。“皮弁祭菜”有一个象,但这个象不是给你迷信的,而是有了这个象,你不会被眼前的小景物障住、迷住,而且这个象是可以一点点改变的。《学记》无论如何还容易有传统色彩,这个色彩可以用《什么是自由教育》来洗刷。当然《什么是自由教育》也没有将《学记》里的东西讲完,《学记》还是非常之好。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鼓”大概类似于上课铃一样的东西,击鼓警众,敲一下上课开始。“箧”,古时没有书包,就是竹子做的书箱。“孙其业也”,“孙”可以有二义,一是谦虚,谦虚地学习。一是顺着,就是学下去。打开书箱,把上次没做完的功课继续做下去。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夏楚二物”是棍子,这就是体罚。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探究终于把体罚废止了,现在老师动学生一指头,吃不了兜着走。那么古代的体罚是否可以随便施用呢?不见得。“收其威也”,这个打人的东西是藏起来的,起吓阻作用的。当然特殊的情况下也有体罚,但是尽量不用。古代是尽量不用,现在是绝对不用。“收其威也”,是放着给你看看,收敛整齐,示人以不可侵犯。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禘是天子大祭,故须占卜。卜禘视学,好比我们现在的夏季大考。禘从帝,禘其祖所自出之帝,也就是祭祖。《论语·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没有到夏天,不来检查你,给你自由活动的空间。应试教育频繁考试,学生都厌学。如果逼得太紧了,学生恨学习也恨老师,虽然勉勉强强把学业结束了,考完以后也就全忘了。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监考老师有时会走到你旁边看看,他不讲的,当然有时也会点一点,好像有点提示,这就是所谓“时观而弗语”。但这里讲的不是这个意思。你的象他看在眼里,他知道,但是不讲出来。不用讲,也不好讲,你如果跟他接触,他的反应会有点两样的。“存其心也”,老师心里明白,你会做什么事,不会做什么事。《论语·为政》子谓颜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做老师应该注意这些,“时观而弗语”,掌握了,但是不干扰。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一开始的人光听不问。如果一开始就提问,“人生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问题太大,没法回答。你到不了这个地方,先听,有点东西了,知道怎么问了,再问。“学不躐等也。”不跳跃,《孟子·公孙丑上》:“是集义之所生也,非义袭而取之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这是教学的开门七件事。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