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原文: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译文:
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学习音律,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学好洒扫应对的知识,课内就学不好礼仪。可见,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兑命》篇中说:“只有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敏捷地求学,在学业上就能有所成就”,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评注: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时教”,教是有时间的,比方说上课呀,下课呀,上午呀,下午呀,学期呀,学年呀,这是“时教”。“正业”,有主修的东西,在古代就是经典。现代课程的设置有主科,有副科,有必修课,有选修课。“退息必有居学”是下课以后自修,自己看书。“时教”是老师主动,在课内。“退息”是学生主动,在课外。“时教”相对于《论语》的“时习”,“学而时习之”。我有一个做话剧导演的朋友,有一回他打电话给我,讨论演员如何打开自己。他跟演员讲“学而时习之”,我觉得讲得好。他说:“‘时习’就是在重复中看到自己的进展,看到自己精神的提高。”我的回应是注意一下视听言动那几扇门,进来出去有几处关键的地方。《学记》“时教”和《论语》“时习”在字面上能配合,里面的内容《论语》好。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
孔颖达疏:“操缦者,杂弄也。弦,琴瑟之属。学之须渐,言人将学琴瑟,若不先学调弦杂弄,则手指不便。手指不便,则不能安正其弦。先学杂弄,然后音曲乃成也。”要把琴瑟调好,你要熟悉它,从一些小曲子、散曲入手,让弦跟你不陌生了,才能渐渐心手相应。“安弦”不容易,因为你的手指是僵的,要把僵的东西搞柔软。
不学博依,不能安诗。
郑玄有个解释:“若欲学诗,先依倚广博譬喻”,就是各种各样的比喻。钱钟书《管锥编·周易正义》有引申,把这个解释往修辞上发挥了。我的解释是各种各样的象,诗是依靠象来组织的。“依”就是依靠,“兴观群怨”就是“依”,“多识于鸟兽虫鱼之名”就是“依”。博依有各种各样的能量来源,不过这个来源不是空的,是有象支撑的。
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这句话有不同解释。郑玄解释“杂服”就是衣服,各种各样的衣服。祭祀时穿什么衣服,宴会宾客时穿什么衣服。张载说“服者,事也”,就是做事情,杂服就是“洒扫应对沃盥”(见《朱子语类》卷八十七)。前者是汉代的解释,后者是宋代的解释。我觉得第一个解释接近原意,但也很愿意接受第二个解释,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从打杂这些很小的事情做起。经典就是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不能简单地说哪个对哪个不对,讲的是不同的哲理。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论语·述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从两段概括而出,“兴其艺”指上文安弦、安诗、安礼,通过“兴其艺”引发一个人内在的卓越和自信。西方古代有“自由七艺”,也就是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中国古代有“六艺”,“六艺”有两个解释:一个是“礼”、“乐”、“射”、“御”、“书”、“数”。一个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前者是操练,后者是文本。“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是德育,“书”、“数”是智育,“射”、“御”是体育。“艺”往下讲就是职业教育,懂了一个东西来谋生。谋生没问题了,也就是一个人自信建立的基础。“兴其艺”所以“乐学”,因为自信来了。邵雍《观物外篇》卷十二:“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藏”是放在心里,《诗·小雅·隰桑》:“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修”是“治其业而不懈”,一直花功夫。“息”是休息,休息也是它。“游”是游戏,玩的时候也是它。“焉”就是“于此”,藏也藏在这里,修也修在这里,息有生长的意思,“游”就是游戏,没有东西拉住你。教育关联于游戏,不是非常苦的东西。在希腊文中,“教育”(paideia)一词的词根是“孩子”(pais),还有一个关联词是“游戏”(paidia)。在拉丁文中,对paideia的翻译是Humanitas ,而Humanitas 也就是后来英文humanities 乃至humanism 的语源。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人性中的人”,否则就是自然人,“无毛二足动物”了。通过教育把“人性中的人”提炼出来,唤醒出来,就是所谓“人文教育”。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所以德文“教育小说”(Bildungsroman),也可以译为“成长小说”。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这样学习才能好起来。“安其学而亲其师”,照应上文“博习亲师”。“乐其友而信其道”,照应上文“论学取友”。“虽离师辅而不反”,照应上文“强立而不反”。这就是教育成功了,教育成功到底好不好呢?现在也要反思。实际上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压抑的过程,压抑完成以后,你的野性没有了,副作用就是创造性没有了。当年罗素和他的妻子朵拉开过一个学校,尝试不压抑学生,最后终于没有开下去。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也说,大人根本不理解孩子。这里要达成妥协、达到中道,非常之难。完完全全大人的规范,把孩子压抑死了,而完完全全孩子的自由,罗素试过,没有成功。“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就是《荀子·劝学篇》中讲的:“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权利不能倾也“,“权”、“利”一个是贵,一个是富,但倾动不了他。“群众不能移也”,一大群人都说对,你还是说不对。“天下不能荡也”,给你天下,你也不会改变自己。“生乎由是,死乎由是”,生也是它,死也是它。“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有德操才能安定,安定才能有好的应对。“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这才是成人,精神上的成人。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学记》引了三次《兑命》。第一次“念终始典于学”,涉及政治和教育的关系。第二次“敩学半”,涉及教育中教学的两方面。第三次“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涉及教育中正确的学习态度。只有保持这样的学习态度,才能得到精神的成长。《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里“敏而好学”就是“务时敏”,“不耻下问”就是“敬孙”。上次讲《西游记》时也讲过,孙悟空怡然踊跃,这个不是老师教的,学生只有自己来,怡然踊跃也就是“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是教育的成果,也就是前引《兑命》“德厥修罔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