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回首自己的语文教学历程,有那么两个教学情境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既像一团团迷雾,不时地笼罩在我的周身,令我感到迷惘与担忧;它们又像一条条毒蛇,随时啃噬着我的心灵,使我感到孤独与痛苦。
其一,上学期的一个晚上,我组织学生们观看了邹越教授《感恩父母》的视频演讲。我满怀信心地想,如果我趁着学生们观看视频演讲留下的那点感动的火花再煽风点火一下,那么一定可以强化学生们对他们父母的理解,更有效地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我对学生们说:“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每天都沉浸在父母亲沉甸甸的关爱之中,我们时常都享受着父母亲悉心的照顾,我们每时都牵动着父母亲无尽的牵挂。请同学们给大家讲一个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真情故事,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幸福与感动。”结果令我失望至极,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能够讲出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
其二,在给学生们上“感动”话题作文课的时候,我作了如下的铺垫。首先,我给学生们播放了一段5·12汶川地震后的视频资料。我问学生:“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之后,你们有什么感想呢?”学生们的感想几乎如出一辙,那就是灾区的百姓真可怜。
其次,我给学生们讲了《地震中母亲用身体保护孩子,短信遗书令人落泪》的故事:当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
讲完故事后,我问道:“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后,你们又有什么感触呢?”
学生们的回答基本上仅仅停留在这位母亲真伟大这个层面上,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感想了。
接着,我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令人感动的故事并非一定发生在艰苦卓绝的时候,也并非一定出现在大灾大难面前。只要我们有具有一颗敏感的心灵,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也有着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一个吧!”
结果,学生的表现简直就是鸦雀无声。
由此,我想起曾经看到一篇题目为《警惕青少年“情感荒漠化”》的文章。作者在文章里写道:缺乏基本同情、怜悯与关爱的行为,都是青少年“情感荒漠化”的典型表现,而且已出现低龄化趋势。现在,强调知识性与技术性的学习,似乎成了青少年生活的惟一内容。正直、善良、勤劳、孝心与爱心,这些品质的培养与家庭生活密不可分。家庭本是预防“情感荒漠化”的重要单位,但现在却无形中成了“情感荒漠化”的“助推器”。
“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美育不好也不是优秀品。”曾有人这样来形容培养人才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个人要全面发展。智力不好当不了最好;身体不好就算别的方面最好也没用,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品德不好的人就很危险,指不定他什么时候就制造危害;外表如果不好,那也不是一个很有素质的人,每一个成功人士都非常在意,因为了解一个人首先就是从外表开始的。
面对青少年“情感荒漠化”,我们的政府、学校和家庭该怎样才能有所为呢?我谈谈自己的个人见解。
首先,国家应该彻底地进行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促使许多尝试、推行素质教育的改革最终流产,使得素质教育成为一句美丽的谎言。在应试教育的威压之下,学校关注的是学生的升学率,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学生重视的自己的分数。
其次,学校应该切实地确立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呢?教育界普遍认为人的素质包括身体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艺术审美等五个方面的综合素质。有人阐述得更为简洁:“当你把学过的东西忘掉了,剩下的就是素质。”也就是说,一个人忘不掉的那些东西才是他真正素质。哪些是忘不掉的呢?兴趣、习惯、思维方式才是忘不掉的,而更忘不掉的是爱是情感是对美的追求。所谓素质教育,其真正的内涵应该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有人曾总结出“十学会”: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最后,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的人才观,造就子成龙女成凤。家庭教育的人才观是指家庭教育者对人才价值的观念和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父母的人才观,决定着其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其对子女的看法、期望和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行为。父母们应该树立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终身学习的人才观、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