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疏导作用
淄博市淄川区昆仑中学
当今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素质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当务之急,古人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的诠释已不足以准确恰当地概括教师的职业特征。学生不仅需要汲取丰富的文化知识营养,更需要拥有健全的人格和极大的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升学压力、离婚家庭的增多以及独生子女教育等问题,教师在课堂内外对学生的心理障碍疏导已成为一种非常迫切的需要。假如教师能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用文章的精髓开启学生的心窍,激励他们思考人生的真谛;再现作品的诗情画意,唤起学生的想象与共鸣,耳濡目染,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用文章的妙语警句,娱目、动情、激思、励志,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必将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学校开展的阅读实验课教学,我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一、智慧的面对“陷阱”和嘲笑。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遇到挫折和打击的时候,往往一蹶不振或者自暴自弃。而幼年的孩子由于阅历不足的原因,这方面的“陷阱”几乎随处可见。
我让学生阅读鲍勃的短文《深坑与高空》,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对于气象学有着非常独到的研究。为了研究气象学,他在走路的时候不小心掉到一个水坑里。当别人把他从水坑里救出来的时候,他没有顾得反思自己掉到深坑里的过失,而是精确的预言“明天一定下雨”。有人嘲笑他“只知道天上的事情,不知道地上的事情”,他只是淡然的付之一笑。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深坑一样的“陷阱”。只要你拥有崇高的理想并扎实努力,面对别人的嘲笑和“陷阱”给你的挫败,都可以淡然的付之一笑。
另外,我还结合学生喜爱的《水手之歌》,让学生一块欣赏其中的歌词:“风雨中,这点泪算什么?”让学生在一种昂扬的激情中,抹去挫折和失败带来的沮丧,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
二、智慧的面对哀愁和烦恼。喜怒哀乐,属于人的七情六欲,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任何一种感情过分的话,都会导致心理失衡。小则影响一个人,大则产生一种辐射效应,影响到班集体的情绪。
孔子非常注重诗歌对于学生的熏陶作用,他曾经提出“不学《诗》,无以言。”因为他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能够读得下去的人不多,于是我选择与学生一起阅读林清玄的《觉醒的滋味》。林清玄在他的短文中写道“哀愁时感到欢乐真好,欢乐时也觉得哀愁有一种觉醒的滋味。觉醒的滋味随处都在,就像阳光每天都来。”在品味这样的文章的时候,学生的哀愁慢慢的云消雾散了,留在心底的是蓝天白云阳光灿烂。
阅读林燕妮的散文《烦恼的根源》,明白“想成为什么,而成不了什么,便烦恼失望”。从而让每个学生积极去做最优秀的自己,而不是太多的关注周围的环境或者别人怎么造成无谓的烦恼。
三、智慧的超越自我的局限。在学习史铁生的《我的梦想》一文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史铁生是一个两腿一动不能动的残疾人,也是当代著名作家,他最喜欢的就是田径。我们看他是怎样突破自我的局限,走上幸福的彼岸的?”
有的同学通过看课文,找到这样一句话“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坦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这句话中,史铁生告诉了大家这样一个道理,就是如果自己会因为不能跑而痛苦的话,那么世界上所有非常喜欢跑而最终不能获得第一名的人是不是都要感到痛苦?史铁生的痛苦,在他关注所有衷心喜欢田径的人们过程中得到稀释,慢慢的化为乌有。
还有同学说,史铁生在文章的最后写道:“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如果说前面的史铁生是摆脱了痛苦的深渊的话,那么文章后面写到的史铁生则拥有一种无疆大爱,这种无疆大爱激情四射如熊熊烈焰燃烧,这正是史铁生《我的梦想》的真谛!
在这之后,我与同学一块的欣赏了霜城的《太阳的指纹》,再次感受美好生命对于自我局限的超越:“生命需要在时空的经纬中慢慢的沉淀了它的价值,尽管那个时候乾坤缄默,天地不醒;生命也该在超越了晨昏的日界线后再次启程,让所有流动的血和热情,重新染上太阳辉煌而沉重的指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