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昆仑中学阅读课实验(二)(原创)

(2010-12-11 21:22:43)
标签:

杂谈

经典解读与直面现实

倾听专家的报告或者与专家学者互动交流,是在短时间内提高我们文化素养的捷径。然而更多的时间,我们借助的是一种经典阅读,通过阅读文化经典著作,我们与大师面对面与大师交流,有利于促进我们的教育管理、团队合作和教学形式等各方面的创新活动。经典解读与直面现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问题——一味的关注现实重视实践不去学习不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是一种极端;奢谈玄言妙语,与周围环境产生水火不容或者为玄言妙语而解读经典,是另一种极端。过犹不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追求中庸之道。

《谈原则》,是许校长在听专家讲座后的随笔。我首先拜读了,就有了与许校关于原则的对话。我认为原则是一个经典问题:立身、处世和做事,都离不开原则。校长关注原则,为了自己所领导的团队的持续发展。探讨文化治校、制度治校,选贤任能等等,都是原则性的问题。

我作为学校教育团队中的一员,我的原则是什么呢?我所坚持的原则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愉快高效的工作)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从应试教育中实现更多师生的成功突围,我采取的途径就是校本教材的编写和阅读实验课的逐步完善。

在这些经典性的解读中,我们增强了相互的了解,促进了相互交流和学习。我想自己撰写的教育案例(《昆仑中学阅读实验》札记),也是希望通过博客这个平台,让我们的各种教育创新活动借到更多的八面来风。

对于阅读实验课的梦

如果这种课能够坚持,也就是每个学期我们能够上20节(10大节)阅读课以上,可以说是阅读课顺利坚持下来了。因为这样的阅读量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即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等等。

以前我们曾经搞过类似的阅读课,但是利用的阅读资源是我自己给学生抄写的东西,非常有限。那个时候,我们在一个学期的时间,大约给学生抄写了上万字的读书精粹内容。学生的读书笔记都在上万字以上(一个学期),写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改观,《绿野》杂志给予了很好的支持。

现在我们图书室有了适合学生阅读的大量藏书,可以尝试着用这些图书作为学生阅读课阅读资料。

我几乎观摩了阅读课发展的整个过程,看到学生对于各种读物的涉猎。我觉得教师读写要坚持下去,张成双君也有类似的感觉,就是阅读课是语文课的一种回归,对教师读写素养也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级教师先的进经验

我与领导和老师们谈了黄玉峰老师的例子,黄老师是全国特级教师,担任高中语文课。每周六节课,黄老师一节让学生到阅览室浏览图书,一节上写作课,另外四节让学生阅读,提出四种不同层次的阅读目标:或者抄写,或者背诵,或者读,或者写读书笔记。黄老师自己兼任上海市某电台的总策划和主编,而且多才多艺。黄老师对于读写活动,可以说是收放自如。我非常羡慕,我常常利用一切机会讲给周围的语文教师,有点絮絮叨叨了。因为我也有这样一种预感,这项活动的深入开展需要教师读写能力提高做支撑,当然无需要教师都成为读写方面的专家,但是必须要在读写方面有所突破。昆仑中学阅读课实验(二)(原创) - zbzhaochengfeng - zbzhaochengfeng的博客

绿野文学社非常关注《绿野校本教材》和《绿野》(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专辑)的编纂,就是一个明证。这两个材料的编写,是对于文学社师生读写研究成果的一个生动展示。

阅读课上的灵活机动

用导读学案方面。孙宁忠老师的阅读课,又有了发展,就是我们的阅读导学案用得更加巧妙了。他指导学生参照“导学案”的要求直接在读书笔记上撰写相关的内容。也许有以前经验的借鉴,学生的阅读收获越来越大,体现在学生阅读时对于图书的关注度和读书笔记的撰写上。

打破换书的戒律。本来我们有一条规定,就是学生不能在课上交换图书的,孙老师打破了这种戒律。当然他教育学生不能随便挑书的同时,做了些微调——手里拿着几本图书让学生做一定的调换。

强调阅读课纪律。他对于学生的纪律要求是在阅读课上说的,大约用了十五分钟,强调的挺全面的。孙老师的管理是最严格的,这是同事们的一致评价,而且孙老师善于借鉴同行的备课经验,我从这节课上也明显的看出来了。在孙老师不在的时候,由课代表代替老师强调读书课上的具体安排和要求,包括卫生和桌椅的整理等。

在教室上阅读课。老师在得知孙老师在阅览室上课的同时,安排学生在教室里上阅读课。他按照每个学生两本图书的量给学生准备了图书,选择的主要书目是“成长的阶梯系列”。在教室里上课,比较麻烦的就是图书的管理问题,因为教室里显得比较乱,如果图书归还中出现问题,会影响学生的进一步借阅。张老师对于图书的领取和归还非常关注,都是全程参与的。

阅读课上的特例。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的,这好像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事情。就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也是在二十七岁的时候,才萌生了好好读书学习的念头。东吴著名的将领吕蒙,也是不喜欢读书的,让自己的领导孙权着力劝解了一番才学会读书并终于有所成就——让鲁肃称赞“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六祖慧能不读书,而且不识字,他是善于理解佛经上的内容,并有《坛经》传世。电视连续剧《大染坊》中的主人公“小六子”,除了喜欢听评书和让助理给自己念念报纸之外,也是几乎不读书的,却是一个商业奇才。阅读课上,有个同学睡着了,我不知道他是苏洵?吕蒙?还是慧能?抑或“小六子”?抑或阅览室太暖和,他学习玩耍后太累了?凡事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因材施教永远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非实验教师教改支招

阅读课开始了,我非常关注。昨天上学路上,我与初四语文组的苏莉老师谈了阅读课的思路和实施状况。我没有在初四开展阅读课的想法,因为阅读课处于实验阶段是有一定风险的。但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是需要通报的,而且最近一个月的实验显示了比较好的效果。苏老师的意思是,学校做一下通盘考虑,在以后的课时安排上是否另外加上每周加上一节阅读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