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课程

(2010-11-27 21:11:29)
标签:

杂谈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0日
汤善香 山东省潍坊北海学校校长
  知识本位影响下,学校现行课程的施行情况不容乐观。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要把眼光放长远,立足于孩子未来的发展,立足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寻得快乐、习得能力,最终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
  我现在担任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校长。可能是职业习惯使然,我常常想起自己的中小学生活。
  小学阶段学了什么文章,我现在没有几篇能想起来;上课时,老师是怎样引导学习、指导朗读的,我连一点印象也没有。能记住的倒是老师抄的满满一黑板要背诵的词语,或是一本本要做的练习题。至于是什么词语、练习题,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但有些片段却在脑海中留有清晰的印象。
  我那时年龄小,常听大人说:“不管遇到什么情况,蚂蚁一定能找到回家的路。”是真的吗?我有些不相信。为了搞明白,我找到了一个蚂蚁窝,然后在几步远的地方开始堵截回家的蚂蚁。我挖了一条小沟,没有堵住;挡上树枝,也没有堵住。我把它们捡起来,放在瓶子里,摇晃半天,再拿出来,它们还是能找到家。大人说“蚂蚁怕樟脑球”,我就用樟脑球画上一条深深的线。这一回真挡住了。蚂蚁越不过这条线,在线的一边来回转。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蚂蚁找到了线的尽头,又慢慢地走回了家。我不甘心,干脆给蚂蚁画了一个圈。这一回,蚂蚁急得在圈里直转,怎么也出不来了。我很开心,终于把蚂蚁给难住了!那种激动、那种兴奋、那种成功的体验,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那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犹如发生在昨天。当然,后来,我把蚂蚁从圈里拿出来了。过了一段时间后,它们还是找到了家。结果,我明白了,蚂蚁回家靠的是嗅觉。
  我还记得,学完《落花生》一课后,我就种上了花生种子,天天观察花生的生长变化。我眼瞅着花生的小花慢慢地扎进了沙土里。那种惊奇,一生都难以忘记。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我找到了无限快乐。
  中学时期,学习解剖青蛙,需要去抓青蛙。青蛙的解剖方法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是抓青蛙的快乐却至今在脑海中荡漾。
  我现在依然很庆幸:自己上学的时候,学校对成绩的关注度还没有现在这么高;家长还没有给我加上过多的束缚,因此我有那么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也正因为如此,伴随我的始终是快乐、自由的学习。
  然而,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上,每天在家与学校之间的“两点一线”上不断地重复。但是,只在学校里学习,家长认为远远不够。于是,孩子们会在“两点一线”之外拐一个弯——上各类辅导班,所有的节假日被充分利用。家长不仅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还赔上了孩子本该拥有的快乐童年。我曾经作过这样一项调查,结果发现:我校有82.5%的孩子在校外参加兴趣班,其中报3种以上的占57.6%。这挤掉了孩子多少本该探究的时空,冲走了孩子多少快乐与自由。
  很多发达国家的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就大谈发明创造,三年级的孩子能探讨历史的发展规律。而我们的“好学生”标准是: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按时完成作业。这样的“好学生”从入学时的问题“问个没完”到最后连一个问题都没有了。一个连探究欲望都没有的学生,还会有什么发展前途吗?一个讨厌学习的学生,还会喜欢自己的学校吗?
  我们清醒地知道,孩子寄托着家长对美好未来的企盼。于是,从孩子出生的那天起,他们稚嫩的双肩上就承载了家庭赋予的太多的责任和压力。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的学习负担太重了。
  我相信,很多老师都会有同感:一布置作业,看到的是学生那一个个紧锁的眉头,听到的是学生一声声的叹息。教师明明知道孩子们不喜欢这简单、重复的作业,但是却不敢舍弃,仍然日复一日地做着抢走孩子时间、健康、快乐、自由的事情。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失掉了学习的兴趣和快乐?
  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课程。新教改设置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使得课程门类的选择与设置渐趋合理。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体现了课程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的作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设置也有效地增加了地方和学校的自主权。
  然而,在知识本位的影响下,学校现行的课程施行情况不容乐观。三级课程中依然严重存在学科界限过于分明、众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以致出现小学课时总数较高、安排不够灵活,中学课程门类多、课时偏多的问题。同时,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于缺少直接的教材,致使教师因无内容可上而不会上课的问题非常严重。这是因为,我们的教师已经习惯于运用现成的教材。于是,有的学校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顶替;有的学校则在课程表上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安排,而在实际教学中名存实亡。
  我有一个教育理想,那就是:让现在的孩子体验到我当年趴在地上堵截蚂蚁的开心、观察花生时的惊奇,感悟到捉青蛙的快乐;把童年还给孩子,把体验还给孩子,把思考还给孩子,让孩子在自主、快乐、探究式的学习环境中习得知识。
  2009年,我带领老师们开始了“主题课程”的实验与研究。从课程改革入手,对现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的改造,选择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某个主题,把三级课程中的相关内容予以整合,形成以自主性、研究性、活动性为主要特征的新型课程——“主题课程”。以“学生全面成长、教师全能发展、课程全面落实”为课程改革理念,将科学、思想品德、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科学发展观、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及部分校本课程中的相关内容予以整合。“主题课程”的教学内容来源于原有课程,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重新糅合而成的。“主题课程”的学习借鉴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方法,采用课上研究性学习和课下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
  为了确保不影响原有的课程目标,我们平移原来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并且把它们作为“主题课程”的基础目标,再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拓展目标。选取相应的课时予以统筹安排,设置3节连上的大课时,给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为引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制定课程指南,形成教学模式,规定活动流程,并建立学分制与等级制评价相结合、内容与操作简约化的评价机制。这些措施,使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以有效落实。有关专家认为:“‘主题课程’的研究弥补了以往课程的不足,真正让学生在直接经历中释放潜能,增长智慧。”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