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从老子的“五色使人目盲”说起
现在与朋友谈起读书,常常感慨人心的浮躁和功利化。从教师学生到各个职位上的人,人们恍如乘坐了一列叫作功利和浮躁的时代列车,身在其中难免受其影响。
朋友说,已经静不下心来读书了。我也有同感,书本中主人公的躁动和读者内心的躁动,或者使人们莫衷一是,或者使人们的某种狂热变本加厉。
所有这些,对于我们每个人的自身成长、集体团队壮大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炎热的夏天,被酷暑煎熬的近乎要爆炸的那一刻,一处有着绿茵清凉泉水的所在,会让我们身心有所属。当我们被浮躁和功利保卫的时候,捧读一卷《道德经》会让我们从惊涛海浪中找到心如沉渊的感觉。
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方(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读着这则经典,周围的一切都化作烟消云散去,只有从洪荒之远古就存在的道似乎伴随在我们左右。我的生命思想,也都会烟消云散,只有融入了天地之间的大道的那种思想上的特质,会以种种不同的形式延续。
解读:五色,古代指青、赤、黄、白、黑。我想在这里不是实指五种基本颜色,而是指人们眼中所能看到的万事万物。即通过人的视觉让人心动的东西,非特指颜色而已。“五色使人目盲”,即表面的现象会使我们受到迷惑,如同目盲的人一样。
如果我们就仅凭看到的表面现象去下结论,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不再赘述。所以说如果我们并没有学会对于现象做进一步的分析,那么我们如同看不到这种现象没有什么两样。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前,很多的人看到熟透的苹果坠地这个现象,但是对于发现“万有引力”这个自然规律来说,牛顿之前的人们与目盲之人没有什么区别。
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就是讲究眼前的排场或者沉溺于女色而不能自拔。很多没落的君主,极力营造宏大美观和排场的宫室,沉溺于女色不去关心政事,看不到民众的疾苦,看不到国家内外存在的危机,不去谋求扶危救困的政治策略,如同目盲之人。
五音,古代指宫、商、角、徵、羽。这里可以理解成,所有能听得到的声音。“五音使人耳聋”,就是一种顺耳的声音,可能让我们无法听到一些应该听到或者不应该听到的声音,这种顺耳的声音会使我们的耳朵如同“耳聋”一样。
我们知道孔子曾经修订了《诗经》,让弟子们诵读。孔子这样说,“《诗经》三百首,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只要人们以一种纯正的心态去听,是有好处的,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我们知道孔子有过在齐国闻《韶》的故事,就是说他听了《韶》乐以后,陶醉其中,很长时间有那么种感觉,就是平时觉得香喷喷的肉味,竟然在陶醉《韶》乐之中感觉不出来了。
我们可以说,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们,陶醉于美好的音乐和诗歌中,忘却了现实中的种种不快和烦恼,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继续投身于他们所从事的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伟业。这也是一种“耳聋”,这种“耳聋”是陶醉在一种正义的事业中,听不到世俗的不和谐音符。
还有一种“耳聋”,正好相反。譬如殷纣王们,他们陶醉于自身的声乐享受,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民众的痛苦之上,而听不到民众的哭声和愤怒的呐喊。直到民众起来冒着生命危险反抗,从而加快他们的灭亡。
五味,古指酸、甜、苦、辣、咸,可以代指各种美味。这里面隐含的一个意思就是虽然“五味使人口爽”,但是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甚至贪图美味的享用导致国家的混乱。
现在人们提倡绿色食品,关注饮食健康,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老子,就考虑到了在饮食问题上不要一味的去顺从自己的口味。
我们知道,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因为重用了以善于烹饪的小人易牙执掌朝政,导致了自己晚景凄凉和子嗣的仇杀。
有人说,这是掌握了巨大权柄的诸侯,我们是草民一个,贪图口福没有什么错的。但是一定要掌握一个度,例如瓜果桃李,是口中的美味,如果吃多了会导致肠胃功能出毛病。时下,人们得“富贵病”的很多,其原因就是关注了“口爽”,而没有注意节制。
古人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信哉!
“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可见古代畋猎,是一个让人着狂的项目。传说,后羿善射迷恋于畋猎导致亡国。另外,畋猎还隐含着另外的一个意思,就是征伐。例如周昭王征伐南方的楚国,就称为巡狩等。诸侯之间的战争,也成为会猎。这种“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就是一种对于战争的狂热了。
“难得之货,使人行方(妨)”,愿意是指难得的东西,让人会前方百计的去努力得到,含有不择手段的意思。“方(妨)”就有违背道德或者原则的意思。
现在人们阅读《道德经》,看到文中用了“聋”“盲”等字眼,有着警示的意义。为什么也用了“爽”“狂”“行方(妨)”等今天人们觉得很可以的字眼呢?如果我们仔细地阅读《道德经》全文,就会觉得这些字眼所代表的,都是一种偏离了道的心态和言行,是一种失道的表现,是不好的。大家从现在的“爽歪歪”、“酷呆了”、“酷毙了”等等的字眼,可以看出一种道的印痕。虽然大家都把它当成一个褒义词使用,但是后面都是一个不吉祥的字眼,蕴含着物极必反的意思。后面附带的字眼,不是随便加进去的,而是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存此”,这里可以理解为关注身体的健康。联系前面《道德经》中提到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可以相互对照加深理解。
有人解释,在《易经》中,腹对应的自然事物是坤,即大地。《道德经》中,有“人法地”之说,因此里面含有效法自然的意思。这个效法自然,就是遵循客观规律。
文章的题目中提到“披文见道”,含有翻阅老子的文章,提高对于道的了解和修养。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文和道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内在规律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准和自身修养。随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崇德修身”是我们毕生要坚持努力做好的一件事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