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管窥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前几天,读了博友“三槐堂”的博文,看到了关于“三学”与“学段”对应性的一个论述:小学以“文字学”为主,中学以“文学”为主,大学以“文化”为主。“三学”是我所命名,为了论述方便。上述观点,也是我在阅读“三槐堂”博主的文章时总结出来的。然后,我觉得有些不妥。“三学”应该是贯穿各个学段的始终,应该是以“生”为本,宜“字”则字,宜“学”则学,宜“化”则化。
一、传统教学的不区分
过去的蒙学教材,划分不是很明显。譬如用作蒙学教材的《四书五经》和《三字经》等,分不出“字学”“文学”和“文化”的区别。至于老师的把握方面,常常是让学生自己背诵,没有听说先生要针对其中的文化含义、字学和文学技巧等等的分学段进行教学。
二、为应试而教学的负作用
我想“三学”的划分,大概是针对于语文考试命题的原则,界定了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侧重而已。仔细想来,自己学习语文的时候,老师基本上就是按照这样一个套路下来的。
三、质疑划分的合理性
(一)与育人理念相违背
这样做与育人的目标相抵触,培养孩子做人应该是从小做起,语文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怎么能把小学语文教育界定以“文字学”为主呢?学童时期,学生的各种接受能力都比较强,不管是文字学知识还是文学艺术知识还是文化,所以教师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应该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二)三者无法截然割舍
记得北京师范大学的文字学教授,在给我们上课《训诂学》(文字学科目)是,讲她在文革中被下放到一个农村小学教书。那个时候的学校因为天天闹革命,很少见到正常的上课和教学秩序。她利用自己学到的文字学知识,进行识字教学。在她的课堂上,每个字就是一个故事。她从字的形体结构入手,讲字的起源演变和其中相关的故事。这个老师说,文革唯有她的识字课是上的比较正常的,因为知识文化相对匮乏的孩子非常愿意听她讲“字”的故事。我想老师在上这种课的同时,也用她生动有趣的叙述语言和故事本身的内涵把一种文学性和文化性的东西融入其中了。
我曾经希望这样做,让我的语文课也生动起来,但是自己做不到,因为这样做需要非常专业的文字学知识。
(三)融合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
我又想起了初一的时候,一个学生在上每次地理课,我要讲的东西他在事前都大致能会了。我常常要为这个学生专门设计一个教学思路,这个学生的“出格”表现,让我格外的关注,于是我和他谈论了当前读书的状况。四大名著他都读过,还有我记不住名字的其他的书籍。我比较熟悉的就是《三国演义》了,所以和他交流了对于其中有些人物的看法。
如果学生再看得够仔细的话,就不是我能指导的了的。好在我只是他们的地理老师,学生对于我也没有什么更高的要求,他也只是爱好而已。这种爱好,让我不可小觑,我说到哪个人物,他能迅速的说出这个人物的相关的故事来。
山东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叫苏静,每个学期都是用最初的两周结束本学期的课文教学。剩余的时间,她让学生在语文课上阅读《上下五千年》、《唐诗宋词》和《四大名著》等等。更有趣的是,她培养的学生在课堂上能现场赋诗作文。各媒体的记者现场采访,记者以教室内的景观或事物命名,让学生即兴写诗作文。仅仅两三分钟的时候,大部分学生纷纷举手。小学生的诗歌和即兴作文,被多家报刊转载。
这种状况,就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小学以文字学为主相互冲突了。
我与同事交流起来,也是希望改革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但是心里因为没有底而害怕,怕失败了对不起学生,拍考砸了影响到自己的考核成绩和自身形象,更主要的是怕自己的文字学、文学和文化学等“三学”功底差,无法承担这样的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新要求。
(四)多元智能理论让我们反省
喜欢佛经的孩子。我们学校有个教师的孩子,叫王家卫的,现在念小学四年级,一次他到图书室借书。我问你喜欢看什么样的书,他回答说佛经。为什么?我喜欢佛。你怎么看待佛呢?他说佛很好啊,他做好事、帮助人。
这个时候,忍不住了,说我也喜欢佛经,并且背过《金刚经》。你给我背一段好么?我也会背的,我看你背的和我背的是不是一样。佛经浩如烟海,我只是熟读过五六千字的《金刚经》而已。但是我还是把自己经常默诵的一段“究竟无我分”的开头背了出来。“善男子善女人,当生如是心,我当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你明白吗?孩子的眼睛是喜悦的,他在点头。哪里能看到《金刚经》?说实在的,这本书我家里就放了一本。因为我时常要翻看(里面还有《坛经》),没有舍得拿出来奉献给这个小朋友。第二天,我找到了这个孩子的父亲(我的同事),说可以从网络上下载电子版的《金刚经》,让孩子一睹为快。
事实上,六祖慧能就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他听过一遍《金刚经》以后,就觉得自己能够理解。后来继承五祖弘忍法师的衣钵,讲经传法并创作了唯一一部中国人自己的佛经——《坛经》。
四、师生“三学”素养有待提高
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以“三学为核心”因时因地因人而教学,不要有一些人为的限制去桎梏师生的“三学”素养交流和提高。现在我们亟待解决的,是师生“三学”素养水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