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为何不惜“得罪”孺悲?

(2010-10-16 15:53:37)
标签:

杂谈

沙月

  

【原文】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注释】
    孺悲:鲁国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礼。

【译文】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到。

   【朱注】孺悲,鲁人,尝学士丧礼于孔子。当是时必有以得罪者。故辞以疾,而又使知其非疾,以警教之也。程子曰:“此孟子所谓不屑之教诲,所以深教之也。”
 
【南裁】孔子不见,故意取瑟而歌,就等于是一种不言之教。这是这段书真正的意思所在。

 

 

一个名叫孺悲的人奉了鲁哀公的旨意,来找孔子。这人以前跟随孔子学过东西,也算是孔子“三千弟子”之一了。但是,此人心绪不够正常,经常妄揣圣人之意,胡编故事到处散播,唯恐他人不知自己的无知。孔子是一性情中人,不愿意猥自枉屈,与之计较,同时,又要让他知错,于是告知底下的学生去传告孺悲,就说老师病了,需要休息,不能见他。

传话的学生走出门去,正准备传话。那孔子竟然在屋里把瑟拿出来,一边弹奏,一边吟唱起来!他的意思分明是故意让屋外的孺悲听到呀:

你看,我孔子不但在家,而且什么事都没有,但就是不想见你。为什么?你好好的反省吧。

孔子这一举动,许多人大惑不解,如同看到孔子痛骂宰予“粪土堆不上墙”、对冉求要“鸣鼓而击之”一样。

一万五千九百二十六个字的《论语》真正说到孔子这样精彩表现的只有寥寥几处。大多时候,孔子都是“温良恭俭让”的和穆形象示人,很少这样激烈裸示心中的看法。

物以稀为贵。能够享受孔子这高的待遇的人,当然就是可以圈点一番的人了。

宰予,孔门十大杰出人才之一,主要特长在“言语”上。

冉求,孔门十大杰出人才之一,主要特长在“政事”上。

那么,这个孺悲呢?虽然连七十二贤的边边都没有挨到,但是,在鲁国国君眼里,他还是一个最能胜任请教孔子任务的不二人选;虽然孔子不愿意当面见他,但在心里还是看高他,认为他可能是一个能够自我反省的聪明人。否则,你值得我为你奏瑟高歌吗?

孺悲受到这样的待遇,他会如何呢?《论语》上没有记录。

如果有兴趣,不妨想象一下,一定会有多个答案,会非常有趣。因为,芸芸众生之间,观点不同,是亦可非,非亦可是,千奇百怪,丰富多彩。这就是人们为何对于“见仁见智”见怪不怪的原因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伯鱼
后一篇:季桓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