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文言文教材编排上的“硬伤”

(2010-10-14 17:21:13)
标签:

杂谈

 

——经世致用思想的淡化

最近看到台湾李敖之子对于台湾的历史教材的抨击,感觉我们中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也有许多值得反省之处,文言文选用上有着诸多不妥。

“寄情山水”类文章过滥

譬如一篇《与朱元思书》,写景描写的确是很好的,可以学习其中的语言艺术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当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也寄情于山水?文章的娱乐功能值得提倡,山水对于身心的陶冶不容忽视,但是这样的文章总觉得有些太多了。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的确写得很好,现在想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仍在我心中回荡。这样凄清的美景和心境,让学生不断的去沉浸其中,对于心理健康也不好。总觉得一种压抑。包括上一篇文章,在感觉自然美景的同时,我们感到作者的心灵几乎被逼到了一个死角。

淡泊名利寄情山水中,总让人感觉有几分沉重!

我们现在常常讲学生不会面对挫折,直面现实的能力较差。是的,我们从语文教育中看到的只是一种“积极”的逃避。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学校教育我们要做岳飞那样的忠臣,却没有教会我们面对秦桧那样的的奸臣怎样保护自己。这是我们教育的缺失,我们应该想法补救的,不能过多的指望另外搞什么心理健康教育。

一篇几千字的《离骚》,我曾经反复的诵读过。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政治理想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但是我们也隐隐的感受到作者对于生命的轻视。屈原作为一个从政文人,缺乏在逆境中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是楚国的悲剧,更是诗人自己的悲剧。展现在《离骚》中的诗人,是寄情于香草美人的。

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上述文人,都是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功底的。他们的编纂和创作以及从政,都可以让他们足以谋生。让学生不去学他们的那些能够服务于社会的资本,而是向学生灌输不追求名利的思想。学生在经过几年十几年这样的文化熏陶之后,他们将怎样去面对社会?

当我说着这些的时候,同事说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这样的。这给我们语文老师的讲解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就是我们学生由于时间跨度和社会阅历的原因根本不懂;说句实在话,就是教师也不懂,之所以要讲也是在例行教的公事。让想这样的文章,让学生感到一种激励和力量实在很难。所以我们学习这些文章之后,只是留下了一些描写方法和语言的凝练。譬如韩愈的《师说》《马说》《口技》等等。

我们的语文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所以我觉得这类文章不应该占主要地位。

在社会上,我们经常听到牢骚满腹,学会了指责别人,根本就没有这种我觉得你不行我来的这种意识。

“优秀文章”尚有漏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英雄豪迈,到哪里去了?文言文教材的编排,可以从自身做一些相关的反思。鲁迅曾经愤慨的说过,凡是中国的书不要读了。如果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不进行实质性的改革的话,真的是不学也罢。因为我们通过学习,没有了生命的激情和豪迈,只有把名利部分青红皂白的抛弃。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往往都是在逆境中写出来的。有这样一句名言,就是“文章憎命达,鬼魅喜人过”吗?我同意这种看法,就是文章往往是人们在逆境中激发出来的“文学之花”。但我要说,这种“文学之花”除了自娱自乐和调侃之外,更有一种经世致用的社会担当。后者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学精华的所在,也是我们源远流长的文脉所在。

最近我仔细的阅读了《古文观止》的中的前几十篇文章,使我对于语文教材的编排有了些另类的想法。说句实在话,语文教材一直是我的最爱。先来无事的时候,我常常翻阅其中的有些篇目,我们共同的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几十年过去了,这个习惯没有改变,现在有本语文课本摆在面前我总要忍不住去看一下的。

陶渊明的文字中有着一种书卷气,这是我所欣赏的,以后也永远不会变。但是语文教材中这种文章占了主场,则是不足取的。现在我们学生的作文,缺乏生活真情实感;我们的学生眼睛看不到父母的辛苦操劳,这与我们语文教材缺乏直面生活勇气的文章有关,我以为。现在不是有些学生钻在读书的象牙塔里出不来吗?他们找工作的时候,高不成低不就,不光让家长头疼也让用人单位头疼。

如果说与陶渊明类似的文人,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就是展禽。这个名字大家陌生的话,他的另一个名字柳下惠大家一定比较熟悉。他曾经五次做士师,四次被罢黜。但是他没有丝毫的怨言,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丝毫不变。当鲁国面临齐国入侵的威胁时,他不计前嫌,帮助他的弟弟成功的阻遏了齐国的一次征伐。虽然没有表现自己如何的读书,但是从他的话语中,我们看出了他读得是经世致用的大书,读得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

中华传统文化不只是一种供人忧愁时解闷的诗酒,更是一种造福于社会苍生的大智慧合大手笔。

晋国公子知罃在楚国作了九年俘虏,当楚王放他回国的时候,他说出的话语不亢不卑,恰中肯綮。与他惊人类似的是流亡多年的重耳,在接受了对方隆重的接待(楚成王以诸侯礼节接待了他),要知道他曾经因为流亡衣食无着。当楚成王问他如果回国掌权如何报答自己时,他说将来如果两国交兵他将退避三舍。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哭了。过去的这些人,是在用他们的生命书写文章,我们看到了一个高大的血肉之躯。

我们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大多不会让我们沉浸其中。他们的灵魂和文字是隔着一层的,透过文字我们很难看到那个鲜活的人在哪里。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读文章要读出作者的思路。与上面的古文相比,选文作者的思路显得不够大气甚至是狭隘,当然教材中的现代文选用也存在类似的倾向。

看看《古文观止》中选用的先秦散文,我常常感到汗颜。一个非“肉食者”的曹刿,敢想敢说而且能干。一个与国君有着杀身之仇的寺人披,敢于在国君遇到危难的时候再次挺身而出。是我们缺少了这样的君主,还是缺少了这样的智勇之士?如果所有的文章都是虚构的,那么我喜欢这样的虚构,这里面才有我们真正需要的精神滋养!

驹支,一个蛮荒地区的首领,当自己受到歧视,而且面临着生命的危险的时候,他展现出来的智慧和语言才华,让我们这些孔孟之乡的人也感到羞愧。这才是智慧,这才是文化的力量。我们为什么不选用这样的文章呢?是怕我们的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学好,还是担心我们的语文老师教不了这样的文章?面对列强环伺,譬如钓鱼岛问题,譬如南海的领土主权问题,我们渴望郑子产这样的外交大家。我们为什么不把相关的文章搬进我们的语文教材?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去学学古人的那种永远不会过时的大智大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