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记得一个年逾古稀的博友,说他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去侍弄花草。我看到自家的花圃中已经是荒草与花木争辉了,觉得这是一项有意义的劳动。我虽然没有栽种什么花木,但是我除掉一些杂草,让花木吸收更多的阳光水分和土壤中的营养,应该是一件与栽种花木相媲美的乐事。而且作为国庆长假中的宅男,长久的看书上网不好,也是一种调节。
秋天的荒草,也像是庄稼一样,到了一种接近成熟的季节。这个时候的除草,同样具有意义。想到自己人到中年,如同庄稼到了秋天,在心田中有“庄稼”也有“杂草”,我心中的杂草也是一片葱茏了。想到每天的看书和写作,就是一个薅草的过程。
记得假期以前,张成双军说的一种学习英语的办法,就是熟读200多遍,做到脱口而出,这个时候自己的思维接近一种英语思维,阅读古汉语文章也是如此。我觉得特别有同感,就是看一篇文言文,一看译文意思明白了。但是这与熟读原文以后的感觉是不同的。对于原文的熟练地背诵,就是一个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多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底蕴才会一点点的积累。这是我看到一些白话文的古典名著不喜欢看的原因,因为这种阅读是一种经过了层层剥蚀的阅读,收获的是一种除法运算中的余数,而熟悉的诵读原文得到的就是被除数。
原来的时候,我是通过译文来理解我所背诵的文言文的,也是用这种方法薅锄心中的杂草的。我曾经熟读和背诵了《离骚》,我也看到自己不去背诵这篇文章所看到老师们的讲解。那种感触就好比是自己亲自赴宴以后的感觉与听别人赴宴以后讲述的那种感觉和滋味,可惜我们传统文化的教学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前面的做法付出是比较大的,需要阅读的遍数几乎是原来的十几倍,查阅字典的功夫,出错和改正的机会也是后一种阅读方式的数倍。这是我们现在的正常阅读教学时间所不允许的。我们的正常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在同一平面上的挖掘,而缺乏深度和广度上的探索。所以我们常常有这样一种奇怪的感觉,就是上语文课和不上语文课在考试成绩上几乎体现不出来。当然如果考试卷出现一些照搬照抄的状况,情况就不一样了。
心灵上的荒草,等别人在那里帮助薅锄和自己去薅锄是不一样的。一个是看似省劲的被动的,一种是看似费力的主动地,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虽然对于实际花圃的建设效果是一样的,但是作为有着主观能动性的我则是大相径庭的。实际上花圃已经建成有四五个年头了,但是我真正体会到自己对于花圃建设的作用,则是最近一年左右。
看了叔本华的文章,是叫做《论读书》的。看书的过程,实际上是自己的头脑和思想依附于他人的思想的过程。这是一种浸润的过程,也是一种消极在里面。这是许多看了一些书没有收获的人体会到了,就是读书读得更加呆了。这就是一种食而不化,过去有个治疗这种毛病的办法就是不动笔头不读书的说法。现在我感触极为深刻的就是要读写结合,就是读写互促。读写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形成一种对于身心和能力有益的过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