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读《东周列国志》札记1
这里所说的君子是指有修养的人,小人是指缺乏修养的人。《易经》讲到安身立命,就是一个人在一定的位置上,就要具备相应的修养。如果他的修养与他所处的位置不相符合,那么他的所做所谓就有许多是乖张的地方。我喜欢看《易经》,就是时时让《易经》的道理警醒自己,反省不足努力去做一些修正。每个人追求自我完善的道路是不一样的,我们要结合自身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去完善自我。我这样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就是完善自我的一种方式而已。
看到齐桓公身边的佞臣,易牙等,觉得如果易牙仅仅是一个厨师,我想他是优秀的。但是他偏偏获得在君主之侧,这是他自己的灾难也是君主本人的灾难。虽然,在齐桓公很长的生命历程中,他们都得到各自的好处。譬如齐桓公得到了一种天天可以享受到了的美食,得到了一些想听而且能够听到的使人感觉束舒服的话语和建议。这一切,之所以能实现,就是因为他们的周围有着管仲这样的股肱之臣。他们或者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在岁月的长河中淡化了这种正确的认识,易牙开始掌权了。于是给齐桓公和易牙们的群体,画上了一个历史的惊叹号。大家非常熟悉的电视连续剧《刘罗锅》中的皇帝身边的何坤,就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这样的故事,历史上层出不穷,在将来还会有类似的剧情不断的上演。
作为做了国君的,大概也有小人和君子之分。国君的责任,就是以富民强国为责任。但是有些国君不是这样的,譬如《东周列国志》中的曹卫等国的国君,整天理会的是涉猎和玩乐。即使这里天下的贤才就在自己的眼前,他们也是熟视无睹。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斗争中,他们注定要灭亡的。因为他们自己没有德才维系一个国家,而且又没有识人用人之明。
起初我觉得晋国公子重耳在流亡途中,郑曹卫等国的君主没有对其礼遇,是因为晋重耳的父亲晋献公,就是靠着消灭周围的同姓小国壮大的,大家因为义愤让父债子尝。但是想一想,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大小,都是有德才者居之。晋献公在开拓疆土的同时,也自有一种德才在里面。更小的国家,为什么一直不振,就是因为他们的君主没有德才或者不能够励精图治。相反的,有些大国的君主,即使在一些小节上有这样那样的过失,如秦穆公、楚成王、齐桓公和宋襄公等,对待一个逆境中的流亡公子,确实多了些宽宏大量。即使重耳在不可一世的楚成王面前有些话语不是一味的顺从,楚成王们也是不心存芥蒂。大概是英雄相惜,因为楚成王即使对待犒劳自己的妹夫也不是很客气的。
在弱小的国家里面,也有贤臣猛将,只是作为国君不能用而已。如百里奚等是虞君手下的臣子,但是虞君听不进他们的劝告。在虞君的眼里,什么宝马美玉是珍宝,人才不是珍宝。这样的人肯定没有治国之才,自然晋献公略施小计,他就像上了钩的鱼儿一样成为晋献公的囊中之物。这样,随着人才交流的可能,真正的人才,就流失到了君主有所作为有着富民强国举措的国家中。同样的道理,即使一个国家怎么强大,如果君主失德,他的文臣武将也会流失到看似比较弱小却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的团队中去。《三国演义》中的赵云,离开了看似强大的公孙瓒。因为大多贤才,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也多是具有识别君主贤愚的眼力。不然真的就如古人所说的明珠暗投了,譬如孔子的弟子子路。他就是缺乏政治头脑,没有足够的政治眼光和敏锐性,只知道一味的蛮干。子路有其可爱之处,但是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人际交往中,他没有灵活的应变能力,他终究是要吃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