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秋节日志

(2010-09-22 19:44:12)
标签:

杂谈

中秋一年一度,但是总有不团圆。不然何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传送不息。总是喜欢团圆的中国人,似乎在用一种形式弥补着生活中的缺憾。人生是一种缺憾的艺术,就是在无数的缺憾中书写人生的美丽。从这个节日来看,一年一度,三百六十五天才有一次的聚会。

今天听到女儿说了一句司空见惯的话语,就是人生在世吃穿二字。我觉得不错,我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民以食为天。吃饭都放到了天大的位置,我常常把吃饭戏说为去做一件天大的事情。就是古代中华民族的圣人们也承认,仓廪实而知礼仪。就是吃穿是基础,人的学习生产和生活都是以吃穿作为最基本的基础。即使追求崇高精神世界的人们,也离不开吃穿二字。在阅读《金刚经》中,我看到即使佛祖那样的高人,也是要有衣服穿的,譬如有目共睹的袈裟,即使告遍千家万户也要解决这个衣要蔽体这个基本的问题。吃饭也是通过这个途径解决,佛祖更是明白的告诉大家,我传播佛法之前也是先要通过化缘解决肚子的饥饿问题。

即使我在昨天的博客里,这样写过:虽然岁月的抹去了我生命中青春的釉彩;我也绝不会再允许愚昧和贪婪桎梏我思想翻飞的羽翼。我想我之所以这样,我是在基本的生存条件——衣食无忧的情况下进行的。

今天早晨,我在昆仑广场无意中遇到了原来自己敬佩的 李忠汇老师。没想到光阴似箭,李老师已经七十有四。恍惚间,我感觉他还是将近六十岁的年龄。因为他曾经多次倾心的向我传授自己工作和生活的经验,是我从事教学工作中真正的良师益友。我向李老师汇报了自己读诵古代文化经典的事情,李老师讲述了他幼小的时候,老师让他背诵《论语》的趣事。开始老师让他一天背诵一则(《论语》总共二十则),他背过了。后来老师让他背诵两则,他也背过了。再后来一天背三则,他也是背过了。后来老师让他背四则,他背着背着在灯下睡着了。是母亲把他抱到床上睡觉,我听着他的故事,感觉他的老师的做法有我的影子。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累加吗?不过有趣的是,他的老师应该是比较熟悉《论语》的,不然的话就是检查学生对于《论语》的背诵情况,就是一个很累的差事。

我有时想,他的老师怎么不让学生搞一些创新探究与合作呢?实际上,我觉得真正的经典,未必需要。只要自己记住了,这些经典本身就会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创新。古代的背诵教学时寓不背于背,寓创新与生搬硬套。我曾经在前半个月吧,听到岳父讲他的村子里一个老先生的传奇故事。老先生曾经说过用一年的时间让他达到高小的水平。那是解放初期,岳父的学业水平是小学一年级。我相信,我感觉这个老先生具有很深的古典文化根底,而且他看出了岳父身上的慧根,就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消化这些东西。

在中秋节之际,我我们不会忘记是谁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是苏东坡。也就是苏东坡,有过抄读《四书五经》的经历,而且他的抄读与他人不同,他是对于一些重要的东西,往往是过目不忘,而且因此成了弟弟的老师。我想,现在的我也要耐心的积蓄自己的文化知识,夯实古典文化基础。摒弃那种天天想着写东西赚稿费的邪念,真正好好的读读古典文学。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写手,比较年轻但是他对于古典文化的掌握几乎是在有些方面在我之上。我感到一种危机和挑战,因为我要自己通过学习,超过多数人对于古典文化的造诣,注定要走一条孤独的学习之路。但是我想在这条路上,我有古今中外的古圣先贤,不孤独顽强的走下去,一直到达目的地。我要把苏轼的诗句稍微改一下,成为“但愿文昌久,古今共婵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