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米七八的个头,一百七十几斤的体重,四十五六岁的年龄,只是一个小人物而已。淫雨霏霏,秋风送凉,身体和心情都处于低谷。继上周二我感觉感冒缠身,已经有一周有余。期间饮酒(同事小孩升学)稍过,导致脾胃雪上加霜,自然身体的免疫能力下降,这对于感冒来说是一个外因。昨天,感冒稍微有些好转,因为自己突然没有备雨具而遭雨淋,这在平时算不了什么,在这身体欠佳之时,则是对于病患是一种加重,终于昨天感觉身体极度的疲劳,就是大脑似乎也感觉有些痴呆。妻子催促去打针,但是我执意不肯,因为我觉得没有到一种非打吊瓶不可的程度,再就是打针的地方易于交叉感染实在是不到万不得已不去。就像晴天需要一个很长时间一样,身体的康复也是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阴雨天,病患躯,原来天天不辍的太极拳练习,也一度中断,身体的疲惫无力让我无以为继。只是平时非常爱好的读书上博,偶尔提起一些兴趣,但是随着身体的疲惫转而心意阑珊。
如果是要上课,大脑迟钝如此如何给学生上课,如何发挥教育机智去管理学生,一霎那间感到自己老之将至,大有不久于人世之感。今天中午偶尔遇到一本书籍《大师的人生感悟》,翻看了孟子的《君子有三乐》一章,感慨颇多。“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仔细想来,岳父母幸健在,父亲却已作古五周年;兄弟尚好,只是内弟让人牵挂;学生子女贤不肖有之,但尚能明善恶。呜呼,我非君子,奈何去祈求君子之乐?想那孔夫子,早年即失去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自然没有第一等之乐;兄弟也是常人,需要自己周济照顾,就是侄女婿也是他选定的,而且遭受过牢狱之灾;至于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夫子福分不浅,三千弟子中有七十二贤人,但是我们不会忘记陈蔡之厄,迎风云集之弟子全都弃他而去,因为老先生自己都要困厄而死,谁还要跟着他学些什么?
鲁迅的话,的确不错,中国的文章尽量少看,很多都是一些颓废之作,越看越觉得人生之乏味无趣,特别是先秦两汉之后,实际上我现在根本没有时间,也不打算在有时间的时候看这些无聊的东西。前几天偶尔看到新到的山东地方课本,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窃喜,以为让自己上这门课倒是正合适。不过想想,要让自己真正面对着求知若渴的学习者,讲述这样的东西,自己又能讲出些什么来呢?我在网络研修时,看到一些大师讲经典的传统文化,也是一个人专讲其中的一个部分的,或者《红楼梦》或者《易经》或者《史记》,如果我要对初中的学生讲传统文化,我又能怎么讲呢?五千年的文明史,博大精神的元典文化,我只是一个望洋兴叹之人,如何承载这样的重担?不然孔子这样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他老人家尚且如此,我怎样敢在学习上懈怠呢?拿一本《东周列国志》,里面的生僻字和人名就弄得我云里雾里,在先秦文章中,我只是一个在大海边上捡拾贝壳的孩子而已。
不知道身体原因还是后来的图书出现错误的地方较多,我感到整理图书的进程在放慢。譬如今天我整理到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系列的时候,发现图书的本数有错,应该是56本,却只有48本,于是拿着其中的一本作为样本到隔壁的教工阅览室寻找,近万册图书,高高低低而且相互混杂的五百多摞,让我看了三遍,竟没有找出来,再看原来的清查明细表明明写着112本,看来来了两套是没有问题了,在哪里呢?我疑心是在找过三遍的教工阅览室,根据以前的经验,在心境比较乱的时候,有些图书是熟视无睹的。为了提高搜寻的精度,我开始查阅究竟缺少的是什么。一查发现现有的48本图书不是一套而是两套。这个《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系列56本,包括基础理论卷、经典故事卷和名言警句卷三部分,我现在手中的只是一三部分中的两套,至于经典故事卷是一本也没有。在再次搜寻无果的情况下,我到一楼东侧的图书室,从那里终于找到了这些书,而且发现这些图书因为价格低廉,实际上不是不是完整的两套,其中有部分书有四套,但是完整的两套是凑不起来的,我只好先把我们的一套凑齐。根据我的整理我发现书本的总数超过了两套的总是,但是许多的书只能找到一本。这只是我整理图书中的一个例子,像这一套书的整理,就花费了我几乎是大半个小时的时间,而且搞的我焦头烂额,其中的精力损耗是最大的。其他的书籍没有这套书籍出错严重,但是类似的情况的确不少,出错的概率大概是百分之十至二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