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天,2010年4月21日,星期三。一个特殊的日子,我们的“哀悼日”,据昨天晚上的报道:玉树地震,死亡人数超过两千,受伤一万人以上……常识告诉我,这个数字,还会不断的增加。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大多是余震造成的,不断的余震仍在继续,而且是以一个极高的频率。有人说上千次余震,已经过去了——我不敢细想。
在天灾和人祸面前,生命显得这样脆弱。昨天是谷雨,虽然阴天很厉害,但是终究没有下起雨来。今天,在这个“哀悼日”,上苍也在垂泪。这哪里是雨水呀,分明是数万万苍生的泪滴。细细的,密密的,不断的,看着地上水洼中溅起的一圈圈的涟漪,我的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有泪水涌出来,觉得痛快了许多。
即使很小的困难或者灾祸,也会把一个人压垮,但是万众一心的力量和精神,却为面对灾祸的人们筑起一道精神和物质的不倒的长城。
我擎一把雨伞也融入了这雨中。身上好受了,心里舒坦了。这雨,把我和千千万万的同胞又一次紧密的连接在一起。花哨的文艺演出,曾经让我感到厌倦。但是昨天的赈灾义演,却让我心动。“大爱无疆”,大艺无形。有真情的东西,是我们永远无法抗拒的。一个个生腻的面孔,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路旁,那白得发亮的丁香,让我的心头一亮。在这样如织的细雨中,校园里的樱花、满堂红、连翘等等,都被雨水打得发蔫。唯有丁香,似乎更精神了。我不由的停住了脚步,呆傻了似的站在雨中,仔细的盯着丁香察看。路旁有同事三三两两的走过,他们大概看我有些神经质了。我顾不了许多,我有了一个惊奇的发现。细雨中,丁香的叶子、花朵,变得更舒展了。叶子更绿了,更主要的是花变得更白了,而且散发出平日里嗅不到的芬芳。我的鼻子,因为慢性鼻炎的缘故,对于很多的气味都是没有感觉的。这雨中的丁香所散发出来的淡淡的丁香,却是灌入肺腑,让我觉得通体的舒泰无比。
我忽然想起,徐志摩的《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惆怅,以及那长长的雨巷。原来,大自然居然有这样神奇的造化。风雨中的丁香,竟然是这样的蓬勃和芬芳。我不能读懂徐志摩当时的忧伤和惆怅,但是我却实实在在的明白,自己眼下的忧伤和惆怅。我现在恍然参悟到,那丁香就是徐志摩。眼下的丁香,就是我,就是我们血脉相连的华夏子孙。在这多灾多难中,我们明白了许多平时不注意甚至是没有明白的道理。在这灾难面前,我们看到了生命中几乎被荡涤的爱心和一种众志成城的力量和精神。
人要好好的活着,一句平常的不能在平常的话语,在浮躁的生活中有时被淡化或者产生变异。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司马迁的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时候,这句话是无法解释的,虽然我们试着解释。因为一切的真理都是相对的,当我们把相对的真理当成绝对的真理信奉的时候,缪误便从我们的脚底下悄悄的启程了。今天早晨,妻子告诉我她在昨天晚上没有出去锻炼身体,是在关注赈灾义演。范曾在汶川地震的时候,捐款一千万,今天又为玉树捐款一千万。范曾,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说他了不起,也就是指他在捐款时的大手笔和大动作。我只是知道他是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而已,对于他的艺术造诣怎样的了不起,我不得而知。
前几天,好像在《淄博晚报》上看到郝永勃的一组文章,是写鲁迅等著名的作家的。没有细看,但是主题是这些大家们之所以创造出惊世之作,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种超乎寻常的爱的力量。“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他们在一种大爱中成就了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记忆让我再次回想起,汶川地震中那个“最牛的校长”。对于眼下的时髦语言,我欣赏的并不多,但是这就话却是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这个教师当之无愧,是个“最牛的校长”。他千方百计的筹集善款,加固濒危的教学楼。他日复一日,坚持让师生进行抗震演练,居安思危。
滚滚物欲和纷纷扰扰的生活,让我们的神经变得麻木。晚上,守在电视机前,我们如同活死人一般。种种的天灾人祸,让我们的神经又鲜活起来。如同那雨中更鲜活的丁香,我们的神经末梢就这样有了新的活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