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浅谈初中地理概念教学的导入方法 | |
|
文 / zczcf |
1、实物导入法 在讲地球仪这一概念时,让学生看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自己熟悉的大洋、大洲和国家等的位置,并让学生在地球仪上学会分辨哪是东西南北。然后,向学生介绍这就是地球仪——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的模型。同时,有条件可以让学生看立体地形地球仪、平面地形地球仪、平面政区图地球仪、和地球仪经纬网模型等。这样,既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地球仪这个概念,又为以后学生使用地球仪学地理打下了基础。 2、自然现象导入法 在教学季风这一地理概念时,时值夏季,问学生我们这里一般刮南风还是北风?冬季呢?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说出来,然后教师总结这种风向随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叫季风。既使学生记住了本地区冬季刮偏北风,夏季刮偏南风这一自然现象,又加深了学生对季风这一概念的理解。在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也可以由太阳的东升西落、四季变化这些自然现象来引入。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世界将变成一个什么样子,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自转和公转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印象。 3、问题导入法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做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这个高度是指海拔还是相对高度?”从而引入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地理概念的教学。对于一些相关而又有区别的地理概念,可以用这种方法导入,让学生注意分辨。如:让学生判断“昆明四季如春”是指天气还是气候,来引入天气和气候这两个概念的教学。 4、归纳导入法 对于一些地理概念,如果让学生不知道其具体内涵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讲森林资源对环境的调节作用时,可以由具体实例来导入。教师先同学生一块学习相关的具体资料“(1)、每天每公顷阔叶林可吸收1000千克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气(2)每年每公顷森林可滞留粉尘340吨”,通过分析归纳后导入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这些地理概念。使学生明白物有所指,从而印象深刻,理解准确。 5、故事导入法 在讲纬线这一概念时,教师先和学生一块回顾一个故事:1919——1922年,麦哲伦率领的船队一直往西航行首次成功的环绕地球一周,最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然后让学生思考原因,加深对纬线圈指示东西走向这一特点的认识。在讲泥石流这一概念时,先讲某县东部山区植被破坏严重,山洪爆发时,裹挟者巨石冲毁了山坡上的房屋,许多居民受伤或致死。然后引入泥石流这一概念,这样将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淄川区昆仑一中(255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