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疯子,是人中的另类。在一个疯子的世界里,疯子有着绝对的自由,又是十足的病态,这是怎样的令人羡慕和无奈?然而疯子也是人,他的话中不乏歪打正着之理,譬如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曾经疯过的“峰”子如此道:
作文课上我当了一回曹丕
看到学生一个个脸上现出痛苦的表情,差点打了退堂鼓。不觉间动了恻隐之心,但我马上想到了功亏一篑的道理,如果这样的话,学生今后就不会写好作文了——起码在我叫他们的时候——我被这种后果震惊了。我变得“冷酷无情”,我想到了历史上的一个人物——曹丕。想到了他的逼曹植“七步成诗”。刁钻的题目,简直是故意的刁难。我觉得自己有点像曹丕了。我又想到了曹植,想到了他的“煮豆燃豆箕”,想到了曹丕的冷酷,成就了一个出色的文人。曹植的个性,不写文章他又能干了些什么呢?曹丕让他明白了仕途的险恶,他更专注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了。这样想着,做一回“曹丕”又何妨?不但现在,要一直做下去。这正是我的工作的意义之一。话说回来,曹丕不是那么好做的,那也是一国之主。
让学生也学做少年时的鲁迅和巴金
鲁迅先生在《社戏》和《三味书屋》里面,都写出了自己对于“呆读死记”的厌恶,这是成年以后的鲁迅的反省而已。鲁迅的成名,鲁迅的古典文化的深厚的功底,从某种意义上是得益于这种背诵的。后来的鲁迅,也自己去读过,甚至是抄过一些古书。在别人对于鲁迅的评论中,也会发现,鲁迅的古文字功底深厚。著名的作家巴金也写过文章,诉说少年时老师逼自己背诵《古文观止》的苦楚,但是当他开始写作的时候,分明深深地感谢自己曾经背过的那二百多篇古文,是它们指引自己在写作的道路上前进。于是,对于古诗文,我大抵都是先让学生自己背过原文和译文,真正自己去讲得很少。我含蓄的告诉学生,怕自己的讲述糟蹋了那些“美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过老师的讲述,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的戏剧或者是剧本就不吸引人了。如果老是在那里泛泛的讲述,学生对原文的内容不熟悉或者不理解,那才是白费劲呢?岂只白费劲,这样的讲述定然也不受学生欢迎。不过是给学生增添些休闲和自由的时间而已。如果学生背过了,字词句都理解了,联想一番,拓展一番,未尝不可,也有益。人云:古为今用。
免不了要现身说法
盲目的让学生写、背,是不可以的。学生不会那么卖力,我要以自身的学习经历来引导学生。
初中的学生不免偏激,不免走极端,一味的表扬和批评就不那么见效了。于是,我干脆拿自己“开刀”:诉说自己少年时的不懂事——一个老实本分的孩子(自己),如何让父母生气,如何的不理解老师。讲着,讲着,落泪了,感动了自己,也让那帮男孩女孩,感到七荤八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碰上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也说说我的“尴尬事”,我的“小心眼”。同样的经历,类似的情怀,用不了过多的言语,现在的孩子什么都明白了。临了,把自己的“丑事”都抖露出来以后,还忘不了嘱咐学生“保密”。
阅读理解,难。讲阅读理解的时候,我常常讲自己的思路,讲标准答案,也讲自己的“拙作”。
学生背得累了的时候,我就讲自己背《离骚》的经历:抄写十七遍,背诵三五十遍的故事。只说得学生再次拿起书来,专心致志的背诵起来。
我在岁月的长河中迷失了自己
我不知道我是谁。由于看《三国演义》,最近老是和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套近乎。等我下了班买菜、买饭时,才发觉这些人早死了两千多年了。宽阔的马路,栉次鳞比的高楼,英特网,就像冬天的寒风一样,一直吹进我的骨子里,让我清醒了许多。
我是谁?我是还魂的曹操,诸葛亮,还是那个屈原?身边的孝水静静的流淌着,从他的身边往返一次,我就知道一天就这样过去了。疲惫的我,再走到他身边的时候,常常停下来,问问我是谁?孝水告诉我,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以前有人说,是一个孝妇,用一个神仙的马鞭子,从一个普通的瓮里抽出来的。本来是清澈的,可是现在浑浊了,而且有时还散发出一种恶臭。别人,不再用那种含情脉脉的眼光看自己了,他心里也很痛苦。流去的是时间,还有让河流同样弄不懂的问题。
孔子是谁?一个两千年以前的老师。坎坷的一生,留下了辉煌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和思想。孔子就是那个拿着戒尺,随时会惩戒他的弟子的老先生吗?孔子是开朗的,他的音乐造诣很深,听到韶乐,他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那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就像以前,我要听着贝多芬的生命交响曲才能入睡,让唐诗宋词抚慰我静静的入眠。他老先生也够惨的,在陈蔡差点被饿死,被人打死。也有挨骂的时候,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啊,不仅如此,两千年以后,还要被人骂。就是他,怎么就成了世界名人,一个无法被取代的世界名人。他成了中国的耶稣,他被钉在中国的十字架上,这是他作为一个文化名人无法逃脱的命运。耶稣是一个未婚少女的儿子,孔子则是因野合来到这个世界上。生的时候,就历经磨难;活着的时候,更是灾难重重。耶稣被自己的弟子出卖了;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历经了陈蔡之难以后,羞于追随孔子。作为一名教师,我该是孔子的多少代徒孙,我的命运又能怎样呢?
在我的面前,有盖着公章的奖状和证书,我知道,一个社会是需要教师。我看到那一个个家长满含希望的眼神,我知道他们需要教师帮助其子女成材;我看到那一个个天真而茫然的目光,我知道,我有责任帮助他们养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学会认识这个世界,学会认识对待自己。
孔子那样的教师,世人不需要吗?据说,好几个诸侯,都把他当成座上宾,结果呢?自然是不欢而散。一个纯粹的文人,与严酷的社会现实是那样的格格不入。诗人海子卧轨自杀,被称为“报告文学之父”的徐迟从高楼上一跃而下去了那个没有烦恼的极乐世界。有人说:文人的心理状态急需调适。孔子应该算是一个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了。精通六艺的他,可以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生涯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宿。
不是说,孔子弟子三千吗?怎么,有名有姓的只有72个。让别人真正了解得也只有那么几个?什么优秀率太低?孔子当时就觉察到了,“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不亦乐乎?”。是啊,招收几个优秀的学生,投入的少,得到的多,何乐而不为呢?
“峰”子说:我真想成一个疯子
我真的想疯了。因为一个疯子没有精神、心理负担;一个疯子没有那么多别人会企盼你做什么;一个疯子可以不必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议论;一个疯子可以拥有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心灵的天空。活在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里,爱我所爱,恨我所恨,悠哉着我的悠哉。
我觉得自己身上背负着太多的甲壳,有时压得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想做一个听话的教员,保住自己的饭碗。每天从七点钟到校,我的脑子里,就是学生和上课。还有这样那样的琐事:没有了过去的办公室的欢声笑语,每天像一个陀螺那样的转来转去,直到下班。下了班,要辅导孩子学习,要接女儿放学。电视机里面究竟演了些什么,我不知道。等到该睡觉了,我早已经是疲惫不堪,在床上我成了一条死鱼。每一个黎明,晨曦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敲响我的生物钟,由该起床了。这个时候,我的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我还没有睡够觉。但是早期做饭,是我的必修课,如果我不能按时起来,一家人怎么吃饭?女儿走了,儿子走了,妻子说不想吃饭。看看已经到点了,我只好不管不顾地走了,带上水桶。等到下午回家,妻子已经坐在那里,一天的工作累得她手腕疼、腰疼。我稍微歇歇,准备做饭,一肚子的苦水没法倾诉,我捧起一本《三国志》看得津津有味。《一代枭雄——曹操》被后窗文学网选为精华,竟然成了我乐此不疲的精神支柱。在三国的金戈铁马中,在三国的风云变化中,我还会想到自己还是一个当自强的男儿,我的英雄梦伴着如烟的往事复活。
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我先后打了两次吊针:第一次5天,第二次2天。这不,刚刚打完了吊针,没有几天,就要值夜班。迎接检查、准备档案、复习考试,一天下来,我觉得自己真正累傻了。我想可能是人到中年,必然要面临的一切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吧。于是我练太极拳,只要时间允许,我就挤时间练。在那短暂的十来分钟内,我暂时的忘掉自我,让身体心灵得到片刻休息和调整。虽然我的太极拳的技术不怎么样,但是我成了单位有名的“太极赵”。甭说,我还真正受益匪浅,我在此项活动中,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反思自己的世界观,调整自己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偏激。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行”啊!我练习太极拳的积极性更高了,才开始时背着人练,后来练拳已经和我的工作生活融为了一体。
你说,我不像一个疯子吗?好在妻子对我的疯劲,持宽容和谅解态度,谁叫我是“峰”子呢?
生活在疯子的状态中,是一种开心和快乐。你不见疯子会在那儿傻笑,其实那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快乐。
小时候,邻家的奶奶就是一个疯子。智商很高,什么事也瞒不了她的。电影《红岩》中有个疯子叫华子良,后来才知道是装疯。我自然与以上的两类疯子不相干,我是怎样的一种呢?
百家争鸣话评课
听评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第一次听语文公开课评议,我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好像那位讲课的老师,只是为评课的诸位手中的材料和佐料,而评课的诸位,则是各显身手的大厨。我有点为讲课的老师感到不公平: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有种感觉,他凭什么在那里执教?当听到评课者的解剖式的评论的时候,我觉得它是否后悔了?辛辛苦苦的付出,自以为得意的充分的准备。记得小时候,象棋上有一种棋子——卒。他的特点是“小卒一去不回头”。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有其他的选择吗?没有。所以,我只有引用徐迟在《枯叶蝴蝶》中的一句话“我愿我的翅膀的两面都光彩照人”。外表不美,我完善外表:“高余冠之岌岌兮,纷吾佩之陆离”。内美不及,我重之以修能:“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
我们就是那过河的卒子。
刘老师的公开课,却也平常(平平淡淡才是真)。贯彻洋思理念也好,体现新课改也好。那只不过是抛出去的“砖”,那众说纷纭的点评,才是真正的“玉”。
我觉得要贯彻的还是“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体现在先学后教;体现在学生的主动发问,体现在学生互评,体现在道德观、价值观的生成,体现在解放学生的思路,体现在对所学的知识的综合运用;以作者、作品为本,体现在对作者和其劳动成果的尊重,学习写作手法创造性地运用,人物的塑造,思想深度的挖掘,尽其所能的多从作者的作品中学习些东西,就是一种最朴素的人文尊重,也是一种体现语文特色的尊重,一种语文教学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对教师自身的人文关怀,挖掘自身的教育资源,因势利导的教育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语文素养,让自身的劳动,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是老师对自身劳动的最大的尊重,也是教师对学生的率先垂范,要让学生学着做人,教师首先要学做一个大写的“人”字。
刘老师执教的课文是《皇帝的新装》,让我们做一个能够战胜自己的虚伪、自私、贪婪、愚昧的语文老师,不要重蹈《皇帝的新装》所描写的上当受骗的老路子。
我被课文深深地感动着
半年的语文教师生活,确实够累的,在这沉甸甸的劳作的背后,我同样被一种东西感动着——原来,我可以这样充实忙碌而又坦然的生活着。我再认认真真的做着先生同时,也在当着永远的学生。平时不屑一顾的语文课本上的文字深深地感动着我,让我反复的对我的学生讲,讲我的感动;回到家,对妻子讲,讲我的心得和收获。
“我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身躯又有一个了悟人生意义的灵魂,我希望二者兼得。”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仿佛看到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就在我的眼前。他离我是那样的近,让我感到他的炽烈的心的跳动。他的不屈的意志和向“局限”挑战的灵魂,深深地感染了我。
当我在抱怨生活的不公平、工作和家务劳累的时候,难道我比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更不幸,更累,更难吗?当然不是。他的文字,让我的身上突然增添了无穷的力量,无谓的勇气,我开始重新反省自己。透过史铁生的描述,运动健将的职业生涯,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意义——最自然的舞蹈和最自由的歌,是为了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我感到史铁生不是坐在轮椅上仰望,而是在审视自己倾心关注的体育,以一种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这时候,你会觉得史铁生是一个残疾人吗?他是会在蓝天下自由翱翔的“飞天”,他比任何一个人更懂得什么是坚强和不可战胜。
“人要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晚上,当我和妻子面对面坐着,感受着身心的疲惫和生活上的困窘的时候,我诉说着我对幸福的最新理解和感受。也许别人也懂得这个道理,但是这个道理被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写出来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由此,我想到了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想到了同样在轮椅上与病魔抗争的作家张海迪,想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罗夫斯基,想到了失去听力的音乐家贝多芬。难道上苍是特意派他们来向所有的世人谕示人间的福祉,用他们的现身说法来感化人类的冥顽?
我于是一次次领着我的学生走向作家们的灵魂深处,去感受,去反省……
读书应懂得出入法
一开始教语文的时候,我因为是半路出家,很难给自己定位,琢磨再三,于是开场白道:学习语文的过程,即学习做人的过程。顺笔在黑板上写下: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育人。
学习的过程即育人的过程。学习第一单元,和学生一块接受艺术的熏陶: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舞蹈等等,徜徉在艺术的长河中。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真正走进学生心灵的是艺术,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走过青春的雨季,学会面对坎坷,走向成熟。我们一块欣赏了山东省残疾人艺术团的精彩演出,一起感悟人生的真谛。在第二单元里,我们仰望名人,对照自己,找出不足,树立远大的理想,踏踏实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忠厚平实、真诚坦白和朴实,让我们明白了自己的内心的焦躁和差距,遥望满天的星光,让我们从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做起。从闻一多身上,我们读懂了什么是真正的学者,什么是大勇的民主斗士。在学习上,我们要学习闻一多的心会神凝和潜心贯注。从白求恩身上,我们明白了怎样做,才会使自己变成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和有益于人民的人。贝多芬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命运可以催垮人的身体,但是永远无法泯灭那颗高贵的灵魂。如果想了解一些作家们的故事,你不妨到福楼拜家去做客,在星期天你会看到很多作家在那里聚会。吕蒙又不喜欢学习,后来变得爱学习了,对你又有什么启示呢?走进第三单元,世界上一流的运动员,在向我们诉说自己的故事,从乔丹的诉说中,你是否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坎坷和不如意,怎样让自己变得更加出色。张山在告诉我们,平时的训练固然重要,赛场上良好的心态,同样重要。我想张山的故事,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如何走好人生的每一步,都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当你看到张凝把看足球这样的寻常事,写得如此的耐读,如此的富有新意,不得不佩服作家对人生的关注和敏锐的视角。《下棋》堪称“闲适文学”的代表作,就是这样的文章却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占据着不少的篇幅。仔细阅读,你就会领略到作家梁实秋的文采斐然,内容的妙趣横生,它拥有不小的读者群自然不难理解。水流千遭终归大海,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纪昌学习射箭的故事,启示我们一个人学习一门技艺,老师的指点固然重要,但是更离不开自己的感悟和努力。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在沙漠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向沙漠进军》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用生动的实例,翔实的数据,用形象、生动又平实的语言,向我们阐释大自然的秘密,其实我们怎样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则那样做才能让大自然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走进第五单元,仿佛打开一个传统的古典文化的宝库,一篇文之兼美的短文,呈现在我们面前,透过千百年岁月的风烟,它们依然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或读或背,或抄或写,我们默默地从中汲取文学和思想上的营养,那种滋味如同咀嚼一枚咖啡糖——先苦后甜。
但我想用我有限的文字或话语道近我所感受到的一切,我猛然发现,这是多么的痴心梦想。语文所涵盖的一切,怎能是我苍白文字所能表述?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读书,倾心尽力的写作——用自己的行动,用手中的笔——是需要我们倾注毕生精力的事。能与孩子们相伴走过人生的一程,也是人生的一种幸事。
统计字数:6406字
此文被摘录发表在2008年第1-2期《山东教育》上,题目名为《我为文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