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论教育(转载)
(2012-05-14 15:23:44)
标签:
杂谈 |
分类: 佛学 |
究竟什麼叫教育?中國古大德對這個「教」,他有個定義,什麼叫做「教」?先覺覺後覺,叫做教;先知覺後知,叫做教;先知先覺就叫做聖人,在佛家就稱之為佛菩薩。他們先知先覺,我們不知不覺,他來教導我們,我們也覺悟了,也知道了,我們則是後知後覺。如果沒有這些人教導我們,我們怎麼會覺悟?聖賢人的教學內容,可以分幾個方面來說:第一,他教學的內容是教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家般若經上所說的「諸法實相」,這四個字用現代的話來說,諸法就是整個宇宙人生,實相就是真相。哪裡有迷信?哪有不是處?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果然明白了,人生是我們本人,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我們今天對本人迷了,不知道自己,不認識自己,禪宗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們不知道!我們對我們生活環境也是迷而不覺,所以才胡作妄為,破壞了自然生態,破壞了我們的生活環境。你為什麼會破壞?你迷,你不知道事實真相。古人給我們敘說的,宇宙之間,其大無外,裡面的狀況非常複雜,佛家講十法界,十法界是大分,概略的把它分為十大類,細分無量無邊,我們對它一無所知。無知還罷了,還完全加以否認,說這是迷信,那就是了凡先生所說的,我們自以為是,貢高我慢,沒有絲毫謙虛,連接受教育的機緣都斷掉了。即使有聖賢來,即使有佛菩薩來,也不會給你說一句話。為什麼?你聽不進去,你不能接受,這還得了嗎?
但是我們在這半個世紀裡面,也走了許許多多的國家地區,我們接觸,當然多數都是中國僑民跟東南亞這些小國家的僑民,我們相聚在一起,總是亞洲人,總是黃皮膚的人。這些人縱然在這一生當中,沒有受過古聖先賢的教誨,他的上一代,再上一代,曾經接受過;換句話說,他還有這些種子習氣,我們把儒釋道三家的教義,略略提出來跟大家探討,都能生歡喜心,這在佛法裡面叫「善根發現」。不僅是在中國人的分上,現在有許許多多的西方人,我們在美國遇到,在澳洲遇到更多,我們跟他講倫理道德,跟他講聖賢教誨,都能歡喜接受。於是我們就肯定了。
孔孟的教學,是不是孔子的學說?現在人都說,「這是孔子的學說」,「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一套」,這個觀念錯誤!孔子所說的、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都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人,我怎麼能相信?我怎麼能接受?我為什麼受他影響?自以為聰明,自視甚高。其實他想錯了、看錯了;孔老夫子自己說,他一生沒有創造,現在人講創作,孔老夫子沒有創作,夫子說他自己「述而不作」。他一生沒有創作,他所說的都是古聖先賢的教誨,不是自己的。釋迦牟尼佛為大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也不是自己的,釋迦牟尼佛也沒有創作,他說的東西從哪裡來?古佛所說的。那我們要問,古聖先賢是誰?古佛是誰?追到最後,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自己的心性,自己的真心。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話講得好!一切眾生真心本性裡面,本來就具足跟一切諸佛聖賢一樣的智慧、一樣的能力、一樣的相好、一樣的福報,所以佛看眾生是平等的,佛看眾生是尊敬的;我們輕視佛菩薩,佛菩薩不輕視我們,他知道我們跟他沒有兩樣,只是現在迷失了真心、迷失了自性,變成這個樣子。我們會有清醒的一天,醒過來跟他就無二無別。我們今天變成這個樣子,佛說得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的病,就病在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這個東西害了我們,使我們迷失了真心、迷失了本性。
這才真正知道,大聖大賢、諸佛菩薩他們的智慧、他們的能力、他們的教誨,是從真心裡流出來的。決定沒有加絲毫意思在,意思就是妄心;不加絲毫意思,就完全沒有妄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我說了十個字形容我們的真心本性,從這裡流出來的。所以聖賢的教誨、佛菩薩的經教,都是自己真心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不是別人的,不是從外頭來的。如果你能夠體會到這一層,你自自然然歡喜接受,為什麼?它不是別人的東西。我念儒書,不是孔子的,是我自己心性裡面的;我讀佛經,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是我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經典,跟釋迦牟尼佛所說無二無別,我就情願去接受,這是事實真相。
今天我們要講興大利,種大福,要在哪裡種?如果對於現實社會裡頭,種種狀況你都能夠瞭然,都能夠明白,你就曉得,救人無過於消除他的錯誤知見。怎樣幫助眾生,放棄錯誤的想法、看法,學習聖賢人他們正確的觀念。由此可知,這個事情是教育,所以中國在古代,《禮記》裡面所說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國家,領導全國的人民,什麼最重要?教育最重要。同樣一個道理,年輕人成家了,結婚生子成家了,家庭什麼最重要?教學為先。所以,家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大根大本,做父母不容易!家庭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從母親懷孕那天開始,知道自己懷孕了,就要教你的小孩,怎麼教?我的心要正,我的行要正,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因為母親起心動念、身體動作行為,都影響胎兒。今天講父母愛子女,你要不能這樣照顧,你不愛你的子女,你的子女將來出世長大不聽話,你自己要負責任,你沒有把他教好。所以,從胎教開始。小孩生下來之後,他的眼睛一張開,他就能看到外面,我們要給什麼給他看?要給純正之法給他看,決不能讓他去接觸邪惡,邪惡的畫面不能讓他看到,邪惡的音聲不能讓他聽到,從小培養他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這是父母對兒女真正的愛護。
五、六歲要教導他讀書,要教導他學禮,學禮就是有規矩,這是中國古代的小學,我們今天說實在話,非常可憐、可悲,我們沒有受過這個教育,所以看到古書上的記載,我們非常羨慕。古人從小教起,那個印象非常深刻,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從小養成習慣,一生他都不會改變。六、七歲教他做人的一些規矩,這有一本小冊子《弟子規》,這個小冊子裡面所說的一些原理原則,一生他都奉行,他都不會違犯,這是幼教,現在講幼兒教育。古時候七歲上學,上學是上私塾,私塾的老師負責教學生,接受正式的教育。《弟子規》是學前教育,沒有這個基礎,不能接受正規教育。正規教育,老師教什麼?教孝,教忠,教孝悌忠信,這是老師的事情。父母教兒女,尊師重道。怎麼個教法?光是口頭說不行,印象不夠深刻,要自己做給學生看,父母要做給兒女看。
我大概是七、八歲的時候,那個時候在家鄉,一個親戚的祠堂裡面,有一位老先生在那裡教私塾,學生有二、三十個人,我的父親送我去上學,預先跟老師約好,上學這一天帶我去拜老師。父親帶了禮物,這是束脩,供養老師的禮物,到這個祠堂的大殿,當中供奉著一個很大的牌位,「大成至聖先師神位」,那是孔老夫子牌位,先向孔老夫子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禮,我父親在前面,我跟在後面,跟在後面拜。拜完之後,請老師上座,老師坐在孔子牌位的旁邊,我的父親在前面,我在後面,再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老師坐在那裡不動,坐在那裡受禮。我們做學生看到,我的父親對老師行三跪九叩首,你想想看,我們做學生的,敢不聽老師話嗎?敢不尊重老師嗎?我父親對老師這麼尊重,我當然要尊重,尊師重道,是父親教的。老師接受家長這樣隆重的大禮,他要不認真教導學生,他怎麼對得起人家的父母?受這麼大的禮,接受供養,供養多少倒無所謂,人家家長這樣真誠,把子女託付給你,你要不能好好的教,你有罪過!
尊師重道是怎麼樣教的?父親教的。父親不在,一定是家裡面的長輩,代表父親教導你尊師重道。所以我們對老師的尊重,對老師的恩德,活到這麼大的年紀,念念不忘!為什麼會念念不忘?小時候父親教的。在私塾裡面,老師教導我們,他也是以身作則,教給我們生活教育,灑掃應對、穿衣吃飯,老師教的。老師做榜樣,學生跟老師生活在一起。行有餘力,這才學文。行有餘力,行是什麼?生活教育。都做得不錯了,都很有規矩了,走路有走路的樣子,站立有站立的樣子,對人懂得禮節,對長輩應該如何,對平輩應該如何,你都懂得,從小養成習慣。然後再教學文,文是什麼?識字。都是念古書,這些古書,老師只教句逗,只教你念。從前我們那個時候念的書,還沒有標點符號,上書的時候,學生要拿著自己課本,老師拿著硃砂筆,給我們把句子圈出來,句逗。教我們念,就是字念得正確,不能念錯;句子念得清楚,不能夠念破句,那就錯了。只教句逗,只教識字。
學生年齡參差不齊,我記得我那個時候,同學們年歲大的,有十六、七歲的,大我很多;小的,大概七、八歲,我們是很小的。每個人念的課本不一樣,有念古文的,有念《四書》的,我記得我那個時候念的是《幼學瓊林》,那是屬於一般常識,現在來講是常識課本;有念《千家詩》,有念《百家姓》。老師只教句逗,不講書裡頭的意思,不講解的。到什麼時候講解?年歲大了,像我們同學當中,有一些年歲大的,十六、七歲的,他們念古文、念《左傳》,老師給他們講解。這是在我那個時代。大概比我小個兩歲的人,這個機會就沒有了,以後就變成學校。鄉下也辦短期學校,私塾就沒有了,我也沒有再聽說了。中國古時候的教育,好!紮根教育,根深蒂固。我在這個時代,這幾十年當中,沒有受到環境的污染,靠小時候那一年的教育,時間不長。以後社會就動亂,軍閥的戰爭,對日本人的抗戰;中日抗戰的時候,我十一歲。
我們現在回想起來,那種紮根的教育多麼重要!老師教導我們,全都是聖賢的教誨,這些書雖然念了,不知其義、不解其義,可是年齡大了之後,對於這些書,還是非常愛好。自己多讀、多研究、多向人請教,逐漸逐漸能懂得這些意思,懂得的愈多愈歡喜。再觀察今天社會的病態,多多少少能看得出一點根由。今天社會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我們今天怎樣幫助自己?怎樣幫助社會大眾?所以在今天還是一句老話,無過於提倡倫理、因果、大乘的教學。這個話不是我說的,我沒這麼大的智慧,這是印光老法師說的。我肯定老法師這個說法,我讚揚老法師這個說法。
我們今天這個社會,如果沒有倫理、沒有因果、沒有大乘,這個社會動亂很難平息,很難恢復秩序。不僅印光大師有這個智慧、有這個見識,我聽一些朋友告訴我,七十年代就是一九七0年前後,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有一次歐洲有一個國際會議,特地請他去講演,他去了。他在講演當中,提出了一個警告:解決二十一世紀世界的紛爭、世界上的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這是英國人說出來的。他這一次講演,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效果。那個時候我在台灣,台灣天主教突然提倡祭祖,我感覺到非常驚訝!過去基督教、天主教不准人祭祖,都把祖宗牌位拿去燒掉,怎麼他們提倡祭祖?我大惑不解,到處打聽。以後趙默林居士告訴我,他說于斌樞機主教從歐洲參加這個會議回來,大概是聽到湯恩比這個講演。不但他感動了,教廷感動了,天主教的教廷,就是他們的教皇,那個時候下了一個命令,讓全世界的天主教神職人員,主動要找佛教對話。所以天主教跟佛教關係逐漸逐漸接近,這是一個根源。我在台灣,天主教的神學院請我去教書,與湯恩比這個講演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