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非常时髦的词语,就是精讲。精讲,讲什么呢?应该讲精髓,只有知道并把握了精髓的学生,才能展开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变成自身成长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教师,我从理论上知道,作为一门学科的精髓部分往往很少,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中的任何一门学科。
但是作为一名学生,要掌握这些精髓,需要大量的实验实践或者阅读活动。实验实践,是直接的体验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阅读则是一种间接的经验。
昨天看中央台的科教频道。介绍了一个身价上千万的农民,开办民办科技馆的事迹。非常受感动,这个富裕了的农民,想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想过自己理想的一种生活,想让自己不再局限于为生计而奔忙的生活。他想到了自己学生时代,得益于一个小小的组装收音机的实践,让自己更好的读懂了物理,产生了对于科技的向往和热爱。他为了搞好科技馆,自己动手制作,科技馆的多数器材,都是他创作的结晶。为了把科技馆办下去,在最艰难的时候,他这个曾经拥有千万资产的富翁竟然一个星期身上不到一百块钱。值得庆幸的是,他的科技馆变成了流动的,到各地巡回展出,得到的无数小朋友们的喜爱,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个建议》中,讲过这样一件事情。为了让学生突破物理学习中的难点,他事先在教室的图书角为同学们准备了相关的50多种书籍,希望同学们通过这种广泛的阅读,走近所学的物理知识,对他产生兴趣爱好并走近这种科学技术本身。
以上是自然科学方面的,我们再看一下人文科学方面的。例如语文政治历史等等,他们的精髓又在哪里呢?每个语文老师,都感到上课时间多,讲的内容多,看的作业多,批改的作文多,心中的烦恼和不满多,学生走出校园真正留在心中的东西不多。
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我认为没有超越了佛道儒。我们现在的文本讲解和解读,都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除了掺加了时事政治的就是一些个性化的关于思想解读的,另外就是语法修辞文体等知识的。而我们的教师培训中的文化,几乎对于佛道儒是敬而远之,我们只是停留在一些二流的解读上——教学参考书就是一例。这些都是优秀教师的解读不错,但是他毕竟是一些个性化的解读。我们教师如果照搬照抄,那就是没有自己的特色,这样的课堂肯定不是最有生机和活力的,如果我们要从源头上解读,那么教师们都普遍缺乏一种解读经典能力的知识储备,也没有养成一种自我解读的习惯。
所以,作为人文学科的精髓的解读,也是望文兴叹。我们学习魏书生等人,为什么只能停留在浅层面上,就是我们没有能具备魏书生老师的文化素养,有些东西是无法照搬照抄的。笔者曾经结合初中《思想品德》(六年级)进行一种渗透了经典文化的解读,虽然收获颇丰但是非常累。我几乎用了一个寒假近三十天的时间,对只有三十个课时的内容进行了夜以继日的冥思苦想,写下了近四万字的随笔。试想,如果要去解读一学期的语文课,那么要花费的时间,需要更多。当然,这种解读,几乎调动了所有的知识储备,我涉猎了我所能阅读的古今中外的所有的经典。说句实在话,要把我课文的精髓,要解读成结合学生心理思想文化实际的精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精讲与把握精髓,是一门大学问和大功课。不是老师们仅仅管住自己的嘴就可以,如果仅仅是这种形式上的约束必然在现实的道路上变成满堂灌——我们的精讲将会事与愿违!但是,我想真正做到了精讲和把握精髓的时候,也是我们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真正变成现实的那一天。因为这样,我们的中小学教师不会因为随着年龄的老化而被边缘化了。
加载中,请稍候......